一个
什么是英语辩论?
英语辩论虽然是辩论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辩论。
(1)首先,我们印象中的辩论赛更倾向于讨论“世界真理”,往往讨论更多的哲学问题。比如“世界上有真理吗?”“不破不立?”诸如此类。
而英语辩论通常的话题是政策辩论,讨论的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和时事。比如“卖淫是否应该合法化?”以及“美国是否应该直接军事打击朝鲜,使其无核化?”等等。
除了辩论的不同,英语辩论的形式也很特别。
随机决定的辩论题目公布后,辩手只有15分钟准备随机分配的位置。
以政策为导向的辩论,往往涉及你并不深入了解的国家、人民、社会问题和现有政策(如作为一个俄罗斯人,反对普京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为未婚怀孕少女设立特殊学校,提高中小学同性恋教师的教学比例)。而且不允许在网上查资料。
一场比赛有8名辩手(4队)和1-5名评委,台下可能有观众。在至少8个有着不同成长经历、专业知识、世界观和信仰的人面前,你要用7分钟(非母语)的论证来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认可你的立场。你有一个队友,这个人可能和你的世界观完全不同,所以你可能要先在那15分钟里说服你的队友。
在辩论的淘汰赛中,这个过程通常会重复6轮左右。得分最高的队伍会闯入淘汰赛,从晋级到决赛一般有2-4轮。
2
为什么要参加英语辩论?
时刻警惕自己的无知和偏见。
每次比赛结束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暴露在四面八方。你发现因为无知,你能拿出来的论据很少,不接地气;因为偏见,你的观众、裁判甚至队友可能都不会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他们的立场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扭曲,不会把这个观点想当然。
而你会意识到,你要带着这种无知和偏见度过一生。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自身经历和教育带来的既定立场。
英语辩论之所以采取这种冲击力强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消除无知和偏见,而是通过辩论题目的合理设置,让辩手具备现代公民应该知道的理论和常识,减少已经造成恶性社会影响的偏见。更重要的是,通过迫使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你可以意识到这种根植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偏见。
因为比无知和偏见更可怕的是,你对捍卫错误观点感觉良好,不懂得假装理解,坚持己见,对自己永远的无知和偏见缺乏警惕。
即使在比赛结束后,在未来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辩手还是要问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什么我应该知道的未知信息吗?我的背景是否扭曲了我的立场,妨碍我做出更客观理性的判断?
学会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英语辩论的形式,多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让双方讨论这个解决方案的利弊。分析过程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有:
当前形势下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他们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处境?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渴望和害怕什么?
政策带来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如何改变不同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间接影响?
政策到底会带来什么?不同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好吃吗?什么样的结果是好的?
这意味着辩手要站在政策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上,思考他们的心理、情绪、行动和情境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立场,重点讨论政策对一类或几类人的影响,讨论政策如何改善/恶化他们的处境,说明政策如何符合或违背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道德原则。
而我国人文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结论而不是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一个给定的观点,机械地输入输出,逐渐麻木了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
最可怕的是削弱了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
如果面对现实的丑恶,我们只停留在自己的立场谴责肇事者,而不去思考肇事者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应该有什么解决办法;如果面对不幸的受害者,我们只庆幸自己从不幸中解脱出来,而不去思考造成不幸的深层原因,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减少不幸……那么那将是一个冷漠、麻木、可怕的社会。
质疑权威和媒体的本能,基于客观事实的独立思考能力。
警惕他人的无知和偏见,从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延伸出来;
英语辩论本身的形式和标准;
英语辩论只给15分钟准备时间,不允许查阅网上资料,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只能求助于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本身,而不是偷懒直接从书上借用以前的论点;即使你想借鉴以前听过的别人的论点,也只能在记忆中寻找自己真正认同的论点逻辑;
在英语辩论中,诉诸权威并不能提升你的可信度,因为即使是权威也会被质疑:康德就一定是对的吗?孔子一定是对的吗?能打动裁判的只能是论点本身,能借用的只能是他们的逻辑论点,而不是他们的名字;(当然,也有一些裁判会引经据典输赢,但这只能说明辩论赛很烂,裁判很失败。)
3.反例有助于批评,而辩论经验本身的国际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大量反例:
你可以去更多的国家,用彼此都能听懂的语言和更多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读到更多只能用英文阅读的内容,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出国辩论,你会体验和观察以前只能在媒体上了解的世界,通过与当地人的交谈,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社会制度的真实面貌;
三
英语辩论是小试牛刀。
在声称需要全职父母的家庭中,THW强迫父母轮流做家庭主妇或家庭丈夫。
在那些觉得需要全职父母的家庭里,医院会强迫父亲和母亲轮流充当家庭主妇(男性)。
关键概念:性别不平等、性别刻板印象
首先,这个议案很明显是在讨论性别平等的问题。你看,英文只有“主妇”,中文只有“主妇”。可见我们对女性的偏见:女性应该待在家里照顾家庭,而男性应该被排除在工作之外。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考虑三个问题?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性别偏见?
为什么性别偏见不利于社会发展?
如何改变这种性别偏见?
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的社会环境,即不同国家的性别不平等是不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由于缺乏教育环境和制度性歧视,在职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男女教育平等,更多的时候是男女不能同工同酬,女性在职场上经常遭遇升值天花板,难以走上高层管理岗位。
所以对于前者,政府强制女性出去工作,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工作更多的是体力服务,男性更有优势,强制女性出去工作,男性留在家里,还要承担经济损失,看起来风险太大。
对于政府方(正方形),可以击中的点有:
家庭主妇免费做家务,这对女性不公平。
家庭主妇没有经济能力,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话语权较小,加深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强迫男女轮流工作,相当于强迫女性出去,可以改变大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人更适合呆在家里,男人要工作。
对于反对派,你可以说:
性别平等应该是尊重女性(包括男性),让她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有些女性就是喜欢待在家里,政府强迫她们工作剥夺了她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地区),女性工作,男性待在家里,经济收入差距太大。会不会激发家庭矛盾,让男性不满,反而不利于女性的家庭生活?
男女轮流工作会对双方的职业生涯产生严重影响吗?哪个公司愿意雇佣一个工作时间不固定,假期断断续续的人?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他们也很难得到提升吗?
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边肖的技术很差,所以他不会出丑。希望你看到后能自己思考。
当然,如果你对英语辩论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官方账号和我们的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