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悦(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绘画是在平面上构建视觉空间的过程,通过丰富的形式语言创造多层次的美感。平面上的方形空间是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的“场”。它能传达思想和情感,从而激起观者丰富的想象力。
在油画创作中,各种风格和技法各有特点和作用,但大多围绕着“空间”这个核心。当绘画平面在视觉上脱离了“平面”的限制,就能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透视法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逐渐成熟,是画家最熟悉的描绘视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普及,使得油画将真实场景展现到了极致。其实营造空间感的方式并不局限于透视。绘画中不同元素的处理方法,如块轮廓、笔画方向等。可以暗示空间的存在,而色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黄河(油画,部分)王克举
枫叶红(油画)宋惠民
油画色域广,干燥时间长,给画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去寻找符合自己内心的色彩。同时,油画不同于中国画、水彩画等。多以线条和晕染为表现语言。对色彩的依赖使得油画更侧重于色彩的纯粹表达。它不仅能表现微妙的色彩渐变,还能承载极其微妙的情感变化。如果说油画是一顶皇冠,那么色彩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色彩可以用色相、饱和度、明度来描述,它们也被称为“色彩的要素”。色彩本身就有空间的表达。简单来说,如果你在同一个平面上涂上不同颜色的颜料,看起来就像是在前进或者后退。颜色的本质是人脑中的视觉神经对不同波长和振幅的光波的反应。光波波长和振幅的细微差别会改变观看者对颜色的认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巨大差异。
冷暖色调的对比往往能引发观者的空间感。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长波颜色,相比蓝色、紫色等冷色调的短波颜色,更难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颜色的轮廓比较模糊,看起来有一种“膨胀”感,前面有空间感,而冷色块的边界看起来比较清晰,后面有一种“收缩”感和空间感。看看朱德群的作品《无题》。虽然它没有描绘任何具体的形象,但流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空间。显然,暖红色和黄色更有“前进感”的空间,而蓝色等冷色则有“后退感”。通过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将不同色调的色彩置于同一平面的不同位置,营造出深邃、对比鲜明、神秘的空间。
中午(油画)周思聪
旭日(油画)詹建军
色彩空间感不仅与色相的变化有关,还与饱和度密切相关。以吴冠中的作品《麻雀》为例,画家以巧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小山村场景,在画中使用了饱和度不同的黄色,以表现空间的远近。远处黄土地的黄色亮度虽然高,但饱和度低,近景树枝上的黄叶饱和度高,明亮鲜艳的高饱和度黄色被画面前方的一束野花所用。画家运用高超的技巧,在以黄色为主调的同色调画面中,通过增加色彩饱和度,生动地表现出空间层次关系。
亮度也是影响色彩空间感的因素。明亮的色彩由于“光的渗透”现象,具有“膨胀”和“进步”的视觉感。暗沉的颜色有一种“缩”“退”感。亮度达到峰值时,为白色。所以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往往比其他颜色看起来更醒目,更贴近观众。
在一幅油画中,一个色块的色相、饱和度、明度、面积、轮廓清晰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它的“可见度”。颜色的“可见度”也叫“知觉”,即颜色给人的强弱感觉。色彩的规律影响着画面的主客体关系和层次,但在现实的创作实践中,正是由于不同画家对色彩的个性化理解和运用,才使得艺术特色纷繁多样。所以画面色彩和空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前景是饱和度和亮度高的暖色,前景是饱和度和亮度低的冷色。空间是双向的,前景可以向后流动,视觉可以向前跳跃。这种处理往往能使作品产生丰富的变化和魅力。
无题(油画)朱德群
麻雀(油画)吴冠中
在宋惠民的作品《枫叶红了》中,描绘远景的森林使用了高饱和度、高亮度、暖色的鲜红色,具有强烈的向前推进的视觉倾向。另一方面,前景森林采用低饱和度、低亮度、冷色调的暗淡色,在视觉上有缩小和后移的趋势。这就造成了画面前景向后,视觉向前的视觉感受,既巧妙地将观者的目光聚焦在画面的主题上,又加强了场景的节奏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性和可读性。周思聪的作品《正午》描绘了两个劳动妇女,大面积的灰色调让人物充满了平面装饰感。画家别出心裁地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营造出柔和的背光氛围和空间感。作品中平面与立体、写实与写意和谐共存,回味悠长。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也有大量巧妙运用色彩的案例,为本土油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例如,北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往往以暖土红为背景,以冷石绿描绘前景主体。石绿块像宝石一样镶嵌在画面中,温润奔放。这似乎不符合色彩空间“近暖远冷”的规律,但红色背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膨胀感”让画面的精神内涵更加饱满,同时弱化了空间的纵深感,在同一平面上建立多个空间,将不同时空的故事融合在一幅画中。这种色彩运用和多空间并置的形式为当代油画家提供了借鉴。
色彩是抒情性很强的重要视觉元素,是能直观表达艺术家心灵的语言。空间表现是色彩组织的原则之一,但在创作中,并不需要将色彩的运用限制在“规则”的限度内。色彩的组织最终取决于每一个艺术家的内心需求,艺术的魅力在于无限的创意和不可预测的表达。
《光明日报》(2022年3月27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