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

作者:赵连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其中,沈从文的名字一定不为人知。 他不仅用优美的笔墨描绘湘西边城的美景,展现出一个个淳朴真实的人物故事,而且深入研究物质文化史,对中国古代服饰、丝绸、染织、瓷器、铜器、玉器、漆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主题也颇有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瓶是其代表作之一。 回顾沈从文的学术成就,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他所拥有的正确的史学观和研究方法。

沈从文是国内外知名的作家、学者,但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他的文学作品,对他在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知之甚少,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他的学术理念和方法。 通过对其学术历史的研究,笔者认为沈从文在研究中所持的史学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他注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尤其是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和史实,包括在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和其中

在历史进程中,一切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各自固有的客观规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所有时代的理论思考……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也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我国广袤如海,类型丰富的遗存文物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不同时期形成的。 如何观察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文物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如何总结和分析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演变规律,成为研究者必须逐步解决的问题。

沈从文首先在博物馆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当时,设施条件艰苦,尤其是北京冬天寒冷几十天、滴水成冰的日子,室温往往降至零下十几度,但博物馆不允许生火、通电取暖。 在艰苦的环境下,沈从文“转了十年”,其间他过目不忘,研究的丝绸、地毯、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绘画等各种文物数不胜数。 通过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沈从文大致掌握了这些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 随后,他又在不同类型文物研究的过程中,观察、总结、提炼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和史实。 沈从文说:“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其全面性和整体性。 理解生产工具在变,生产关系在变,生产方式在变,一切生产质量方式都在变,就像这种形式的社会一样在变。 ”正是因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沈从文的服饰史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地介绍服饰本身的时代、结构、色彩等,而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局视角,在研究服饰造型本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广泛的问题和范围,探索服饰与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和故事

沈从文研究商代服饰时,安阳殷墟墓中出土了一尊人形雕像。 “收录了很多用不同素材反映不同服装、体型的商代人偶”,“这些人偶不仅包括商王朝的不同阶层,可能还包括甲骨文中经常提到的征伐所,以及当时与商王朝对立的各个部落。” 他说,殷商时期殷王朝“意识到征伐的主要对象有西南戎羌族和东南淮夷两个。 荆蛮后来成为征伐的对象是时间。 玉、石、铜上的这些人物的部分形象可能分别是敌对而强大的西羌族和东夷族形象。 尤其是铜器上的卷发偶,必然有寓意,不是偶然出现的”。 在此项研究中,他通过不久前对商代人偶形象服饰的研究,引起了对服饰者身份和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不仅揭示了当时服饰的层次信息,也加深了对商代社会历史环境状况和早期民族分布的了解,而且研究内容的结论更加真实可信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治史者世代相传,许多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浩浩荡荡的史册。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文献内容较多,但大多没有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角度来描述服饰名产,其记载具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片面性。 面对这些问题,沈从文没有简单地将收集到的所有证据素材堆积起来,排队解决,而是对具体的服装问题继续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假存实亡,得出结论。 例如,唐代妇女中非常流行的斗篷,记录并体现在许多文献和壁画等资料中,但不同的记载表明斗篷出现的时期出入较大。 他通过对大量文献、文物的比较研究,认为有些古人“讲日用器物的历史渊源”时,“多喜附会”、“瞿博听,往往虚实参半”。 他认为,有些空泛的文献记载不能照搬,需要经过研究鉴别后加以利用,唐代斗篷的应用见于北朝石刻石窟造像,“但在普通生活中的应用始于隋朝,下至五代,宋初

沈从文认为: “我们学习思想的方式,不是简单地从经典中提炼文章,推导理论,而是主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扔掉实物,很容易偏离自然。 》沈从文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上述原则完成的。

“纳石失”=织金锦,融合中西工艺、图案、色彩等文化特色,曾是元代丝绸文化的象征,广泛用于元代帝王、王妃、百官等人的各种服饰。 这种独特的丝绸,随着蒙元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保留了近百年。 《纳石失》的使用盛况多见于《元史》 《元典章》等文献,有时通过外国人游记进入西方社会视野。 但到了明代以后,这种丝织品“竟然和元代政权一样,完全消失了”。 沈从文认为,这种情况“与历史现实的发展不太相符”。 当时,“纳石失”在全国的生产规模大,使用范围广,涉及到原社会的许多方面。 这种被社会广泛认可和应用的东西,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消失。 由此,沈从文对“纳石失”在明初突然“消失”的谜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思考了“纳石失”是什么样的东西。 它包括几种、颜色、图案,有什么特点? 和唐宋以来放金丝织物有什么不同? 对明织锦有多大影响? 要寻求答案,光靠《元典章》和元代的其他文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于是,他以明织金锦各方面的遗存文物为线索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研究,终于从保存至今的明代版《大藏经》丝绸织物封面装饰技术中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珍贵而珍贵的钥匙”,分别为《天水冰山录》和《万历野获编》 最后,沈从文通过细致的研究,得出明代金丝织物是从元代的“纳石失”发展而来的结论,并请求证明这种物品客观存在的历史问题。 这样,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沈从文解决了物质文化史领域的许多相关学术问题。

从沈从文学术研究成功的历程来看,他不仅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学术实践,而且掌握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许多工作依靠方法。 如果方法正确,就有说服力。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是在王国维等学者提出的“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通过自身长期的学术研究实践,加以运用和总结的。 他原来“除了纸上的材料外,还要得到地下的新材料”,即把地下两种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扩展到传统文献和文物结合起来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王静安先生在探索古代史问题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工作指标。 在研究过程中,“有时只从文献看问题是看不出来的,但实物和文献结合起来分析解释的话,情况就清楚了”、“‘以书写书’的方法是不明确的。 从实物出发,快捷”沈从文还充分揭示了“充实、丰富,纠正了《二十五史》的不足和不确定之处,内容充实新颖。 文献上的文字是固定的、死的,但地下出土的却是活的,首创多样。 任何研究文化、历史的朋友,都不能忽视这无比丰富的宝藏。 ”这无疑更加强调重视文物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他以文物为主导,结合文献进行研究的学术方法。

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出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服饰文物,沈从文在惊叹的同时,有望很快发现并解决历史文献记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前人千言万语难以形容的地方,从新出土的文物中,都可以初步正确理解。 有的形象和史传诗文可以互相印证,“可以充实文献的不足”。 根据出土服饰的实物、画像、壁画、墓俑等考古资料,沈从文在对一些服饰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对考古资料进行分类排列,结合文献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沈从文还通过“双证据法”印证和解决了许多文献记载问题。 例如,深衣对“衿”的认识,在《方言》年就有“衿,即衿”的记载,“自古文字学上把‘衿’字解释为‘衿’,但如果不能从图像上理解当时的衿制度,那是什么时候

今年是沈从文老师诞辰120周年。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在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学术界解答了许多历史疑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历史问题。 后学需要继续研究和解读,其正确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发扬。

《光明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第14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其他教程

一个游戏领域创作者的头条之旅: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2022-12-31 2:28:10

其他教程

一位老工程师告诉你,小白可以像这样做三维实体建模。

2022-12-31 2:30: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