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蒲松龄纪念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聊斋”里的非遗》一文,重点介绍聊斋俚曲。 蒲松龄的创作包括聊斋俚曲15种,也是其俗文学创作的代表。 文章说,《聊斋志异》的雅,是聊斋俚曲的俗套,各自擅长其美。 文末加上聊斋俚曲《蓬莱宴》选段的演出链接,让我们体验到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声音之美。
聊斋俚曲为什么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其魅力何在,传承发展现状如何? 当前聊斋俚曲研究关注哪些问题?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采访,逐一寻找答案。
传承俚曲应该做什么
在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纪念馆,蒲章俊随口演唱聊斋俚曲《蓬莱宴》,曲牌用“银绳丝”。
如此短小的部分,清唱无伴奏,音韵严谨,曲调流畅,展现出聊斋俚曲的独特魅力。
蒲松龄一生写词二百万,包括小说、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多种。 其中,《聊斋志异》是代表作,最为人熟知。 聊斋俚曲创作完成后,马上开始唱歌。 如《“聊斋”里的非遗》一文所示,“聊斋俚曲与《聊斋志异》俗套相得益彰,可谓蒲松龄著作的双璧”。
聊斋俚曲已成为文艺领域的一朵奇葩。 蒲家后人视聊斋俚曲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蒲章俊的自我介绍是“蒲松龄11世的嫡孙”。 他七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俚曲,现在是国家级非遗聊斋俚曲的代表性传承人。
蒲章俊说:“我的祖籍(指蒲松龄)创作聊斋俚曲后,我的家就像一个宝贝,也很会学唱歌。 即使是不会唱整部戏的人,也会至少哼两次歌”
蒲章俊说,当地继续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支持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成立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在城市剧场开展常态化演出,此外还经常在农村举办惠民演出。 在蒲家庄,组成蒲家庄仙乡聊斋俚曲歌剧团,以十几个人的规模经常为周围的人演出,给人一种“文艺轻骑兵”的感觉。
作为蒲氏的后代,蒲章俊认为传承聊斋俚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是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他至今仍有四个徒弟,其中三个是蒲氏的后裔。 这4个弟子也已经开始接收弟子,现在接收6个弟子。 蒲章俊说:“他们都有学习聊斋俚曲传承的强烈愿望。”
“我们也有在聊斋市内的‘俚曲茶座’公演的小团队。 ”蒲俊说,“疫情未发生时,每天为游客演出,上午下午每次演出两个小时,游客几乎都有涉足。”
聊斋俚曲进入校园,蒲章俊也积极参与。 从2023年开始,他每周去松龄小学教一次聊斋俚曲,每次教一个班,每节课一个小时,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为聊斋俚曲培养了很多爱好者。
此外,蒲章俊还积极学习以当下年轻人最熟悉的方式来定位聊斋俚曲。 他在嘀嘀打车上开设了账号,演唱聊斋俚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他还担任蒲松龄纪念馆的名誉馆长。 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这里也是聊斋俚曲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
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杜朝阳介绍说:“我们组织开展了传承形式新颖、形式多样的聊斋俚曲活动。” 其中包括:扩大纪念馆教育资源开发运用,继续开展“展教相融——聊斋文化进课堂”“聊斋俚曲体验课”等一系列研讨班教育活动。
俚曲为什么很受欢迎
蒲松龄纪念馆位于蒲家庄,是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扩建的。 300多年前,蒲松龄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时间
走在蒲家庄青石铺就的街道上,远远看到蒲松龄老家的粉墙黛瓦,不由得大脑补充了历史场景。 一年夏天,蒲松龄坐在桌旁,手摇蒲扇,手执笔疾书,创作着脍炙新人口的聊斋俚曲作品。
聊斋俚曲很好听,当地人都喜欢。 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说:“俚曲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在民间广为传唱。”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俚曲?
首先,俚曲的故事内容很受欢迎。
马瑞芳说,蒲松龄在俚曲创作中,“笔触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黑暗统治,批评腐朽科举,嘲笑封建道德虚伪,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
她如: 《墙头记》 《穷汉词》等,“揭露地主阶级的虚伪欺骗、狠毒的狼贪的丑恶本质,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是俚曲的又一重要思想成果。 ”
在《墙头记》中,大怪、二怪认钱不认父。 蒲松龄将这“两个不孝的奴才”见钱眼开的丑态绘声绘色,用极其经济的笔触极尽天良,对人性沦丧的两人给予鞭挞和嘲弄。 这样的戏,大家看了都很高兴,自然能演很久。
俚曲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通俗,曲调优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马瑞芳认为:“与文言体《聊斋志异》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不同,白话创作的俚曲,广泛运用山东淄川人民的口语,大量提取俗语、俗语,生动形象、准确、明快地反映人民口头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徐雪辉表示,《聊斋志异》虽然是“学士大夫针”,但却无助于打破“村庸迷”,唤醒“仕嫒梦”。 ”而这首来自民间的俚曲,从语言上拉近了平民的关系,特别容易流传到平民身上,实现了蒲松龄庸俗、大众化的理想。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翟燕在论述俚曲之美的基础上,蒲松龄充分利用明清时期流行的流行曲,使用了约60支不含土腔杂调的曲牌,并作词创作聊斋曲。 “他很好地践行了戏曲创作通俗化的理论,在选择和编排这些曲牌时,都要本着‘以字为基础’的原则,遵循叙事情节和人物表现的需要
俚曲研究关注的是什么
《蒲松龄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清平介绍,聊斋俚曲的研究在国内外越来越风行,也为聊斋俚曲的更好传承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
王清平介绍,《蒲松龄研究》由蒲松龄纪念馆主办,是我国唯一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业性学术杂志。 自1986年创刊以来,每季度出版一期,至今已出版120多期。
目前,《蒲松龄研究》拥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81个机构用户,包括清华及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成为我国许多大型科研机构的数据库资源期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高校、科研机构
王清平说,近年来,《蒲松龄研究》 《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专刊》755-7900《纪念创刊三十周年出版一百期专刊》055-790000等专著和聊斋学研究专著出版,“在俚曲研究领域,《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专刊》0
山东大学教授、聊斋俚曲研究专家邹宗良在为《聊斋诗词研究论集》撰写的序言中表示,经过对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的梳理,“聊斋学的重要一环——聊斋俚曲研究走在聊斋学研究的前列一点也不为过”。
邹宗良教授的结论有坚实的数据支撑。 就聊斋俚曲文本的整理而言,不同版本的《聊斋杂著》已经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出版物; 已出版的聊斋俚曲研究专著已达十余部。 截至2023年,已发表的聊斋俚曲研究论文,粗略统计达600篇左右。
邹宗良特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视野开阔、数量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中,博士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据相关统计,截至2023年,聊斋俚曲语言研究的论文约有百篇,约占所有论文的1/6。 在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中,博士学位论文28篇,占语言学论文的近30%。 未来几年,博士学位论文的比例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
“聊斋俚曲研究已渐入佳境。 ”邹宗良认为聊斋俚曲的版本、创作、思想、艺术、人物、语言、校勘、注释、辨伪、分编、传播、接受、改编、文化、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空间,聊斋俚曲研究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国外的研究也很火热。 王清平说,蒲松龄和《聊斋俚曲集》都是文化IP,很早就受到国外的关注。 以前,国外主要从事《聊斋俚曲论集》作品的翻译介绍,主要在英语世界传播。 近年来,已经从英语扩展到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泰语等。 研究视野也不断扩大,从作品翻译扩展到包括蒲松龄和《聊斋俚曲论集》相关聊斋俚曲在内的广泛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关注。 例如,美国汉学家蔡九迪是著名的聊斋研究专家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出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产生兴趣,撰写学术论文《聊斋俚曲集》后,于2001年4月拿着这篇论文来到淄博王清平说:“这一趋势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海外学者对聊斋俚曲的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与国内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这也有利于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马景阳被国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