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士兴衰解析:《奇葩说》 3354。他们是逻辑还是诡辩?

这是标题“懒龙说”的第79篇文章2023年1月18日,是《奇葩说》赛季6决赛播出的日子。 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第六季的《奇葩说》也进入了尾声。 在这三个月里,我们目睹了很多人的光辉和寂寞。 在这次旅行结束时,我们很好奇谁是站到最后的人。

结果,《奇葩说》赛季的《BB King》获得了众望所归的詹青云,祝贺詹青云。

但是,作为观看了第一季到第六季的老观众,在现在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选手们通过分解构建逻辑来攻击对方发言的逻辑漏洞。 这作为讨论的手段当然无可厚非,但毕竟是为了比赛能赢。 但我总是觉得,作为一个观点表达节目,除了你找我的漏洞我给你找臭虫之外,我们也许能让看节目的人感觉到什么。

正如李诞在节目中所说。

事实上,历史上有些人善于运用高深的概念,善于建构怪诞的逻辑,深入研究逻辑,凭借尖锐的辩论技术,在与其他观点的人辩论时基本上是出了名的。 如果古代也有《奇葩说》的话,他们都是“bb王”级的选手。

他们对其他看法的人总是感到头疼。 一方面我觉得他们说的理论有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我不能告诉他们。 其他学派的人想走弯路的,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学派。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这位古代的《奇葩说》选手们,谈谈他们的“bb王”人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思想和兴衰。

一、什么是名家? “名家”一词最初由汉初历史学家司马谈(他有一个儿子叫司马迁( 《论六家之要旨》 )提出。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名家非常在意名称与实际相符的程度,总是为事情的名称而烦恼。 关于名家,司马谈说:“名家在激烈地审讯,人不能反之。 光凭名义行事就失去了人情”。 名家总是对名称纠缠不休,甚至到了“苛察”的地步,会有与常识不同的奇特看法,意思是无法理解。 因为对名称特别敏感,所以被称为名家。

名家这一学派与其他学派有显著的不同。

首先,其他学派,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他们学派的名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名家”这个名称其实并不是先秦的名词,而是汉族人提出的名词。 秦确实应该有这样的学派,但名字可能不一定都叫名家。 因此,既然汉朝开始被称为名家,我们还是把名家的称呼作为这个学派的名词。

其次,儒家尊崇孔子、道家尊崇老子、墨家尊崇墨子等其他学派都有祖师爷,唯独名家没有祖师爷。 其实未必没有。 只是,流传于名家的资料并不多,其学说此后也没有继续发展,所以可能有祖师爷,但名字并没有流传。

秦诸子百家

关于名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有“名家流,由礼官盖之”的说法。 这说明名家的起源应该和礼仪有关。 古代非常重视礼仪,但各礼仪和祭祀的名称也非常讲究。 《左传》中曾说“名位不同礼也不同”。 这可能是名家对“名”非常敏感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其实对“名”也很敏感,孔子曾说:“名不正,就做不好,做不好,事情就做不好。” 然而,源于礼仪的名家和崇尚礼乐的儒家却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名家逐渐由“礼”转向“理”的研究,通过对理的不断思考和讨论,逐渐转变为注重理论思辨的辩家,并向“奇葩说”的方向发展。

代表名家的公孙龙

总体而言,善于思辨是当时先秦时期的一种普遍风气,例如,纵横家利用辩论技巧推销自己的观点,受到君主的器重。 (关于纵横家请看《从青铜到王者全凭一张嘴,从《史记》苏张仪的说服策略(,《辩士:说好了要钱,说的不好可要命,从《史记》中看辩士消失之谜) )两篇文章。 )与只以辩论为技巧来达成自己政治主张的纵横家相比,名家更注重纯粹理性的思辨而不带政治色彩。 如果说纵家属于政治范畴的话,名家更多地展示了学术精神。

二、名家代表人物——“名家战队”名家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共有7人,据后世流传的资料,基本上有籍的只有邓析、惠施、尹文、公孙龙4人。 这四人也没有明确师承关系,也没有学术上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其学说存在逻辑上的相通与接受,后世多将这四人放在一起研究。 他们也正好是奇葩说战队的结构,一瓣二瓣三瓣四瓣。 下面依次简单介绍四位“名家战队”的成员。

从右到左依次为一瓣二瓣三瓣四瓣

一辩:邓析,(约公元前545——年),邓析是春秋末年的郑国大夫,当时他兼职打官司,教人打官司。 《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邓析的事迹:“子产治政,邓析务难之。 是非为是、非是、非是而非,不能一天比一天改变。 要赢就赢,因为要赢。 想要罪,是因为罪。 ’意思是邓小平提起诉讼,想赢就赢,可以说大罪为小罪,小罪为无罪。 说起来也许现在的律师应该以他的老人为鼻祖。

邓析的学说因此被后人称为“刑名之说”,认为法律应最为严格,实现“名副其实”,法律名称应准确表达其内涵。

例如,《吕氏春秋》有一个故事,说是郑国执政者的子产规定不能在公共场合悬挂书函讨朝政,邓析给大家写信。 子产又禁止给大家寄信,邓析让大家用夹带的方式交换信。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令不尽,邓析应之也不尽”。 这是邓析通过寻找法律语言描述的漏洞,促进对法律表达正确性的认识。

邓像

邓析基于法律表达的正确性出发,提出的名副其实的辩词也成为名家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思辨之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弁(惠施(),(公元前370年( —— )公元前310年左右),与邓析相比,惠施是压倒性的大名。 因为他有好朋友——庄子,所以在《庄子》玩。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其实就来源于庄子和惠施的对话。 另外,惠施是“名家战队”四位辩手中官职最高的人,公元前334年就任魏国首相。 在此后10多年的首相生涯中,惠施深受魏惠王的信任,被尊为“仲之父”。 从这个角度来看,惠施可以说是名家诸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

《大秦帝国》中的惠施

惠施的思想,首先是与邓析的理论,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在邓析关注刑名法的基础上,将“名”与“实”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了自然万物之中。 他的讨论思想不是黑是白,而是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黑白两者的优缺点,讨论事物内部黑白两种因素的异同,探讨黑白的中间地带,无疑非常符合《奇葩说》的宗旨。

通过对事物内部因素异同关系的研究,惠施提出了“历物十事”,实际上是十个逻辑命题,这十个命题涵盖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哲学基础命题。 可以说,惠施的理论已经有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途径。

三辩:尹文,(公元前350——年前285年左右),尹文的历史记载很少,据一些史料记载,他在世的年代应该与惠施、庄子同为齐国人,曾是著名的稻下学宫成员。 《尹文子》节车厢现存。

尹文肖像

从《尹文子》看尹文的观点继承了邓析和惠施,并在此基础上将名家学说引申到了政治社会领域。 一方面尹文强调“正名实”,以正名实正尊卑,区分等级,形成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尹文通过“正形名”,分析了概念“名”与客观存在的“形”之间的矛盾。 人们要了解客观世界,必须借用一些概念,如果概念界定不准确,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必然会出现偏差。 所以尹文主张“以名正言顺”。 也就是说,首先正确记述“名字”,然后通过名字知道“形状”。 在尹文手中,“名”真正脱离了“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为后来名家探索“名”提供了方向。

四瓣(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 )公元前250年左右)在辩论的场合,四瓣是结瓣,起到总结和提高本战队前三位论点的作用,但公孙龙在名家中的作用无疑与四瓣相同。 作为名家学术的集大成者,他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据史料记载,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也受到过平原君的厚待。

公孙龙传世着作《公孙龙子》本,共6篇,其中《迹府》是公孙龙生平的简要叙述,《名实论》、《指物论》、《变通论》、《坚白论》

如果你上过大学,学过马哲,就应该对“白马非马”有所了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观点有很大的批判。 如果尹文把“名”与“实”割裂开来,那么公孙龙就完全把名与实割裂了。 他把“名”作为抽象概念,把“实”作为实际存在,认为他们之间其实是独立的。 “名”不一定要依赖“实”,反而可以成为独立于“实”以外的“名”的世界。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晕了。 我试着用我粗糙的哲学根底来说明一下。 也就是说,我理解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定义(“名”),其实与客观事物本身(“实”)并不一定一致。 人往往凭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定义,也就是名,就能自己建立完善成熟的体系。 但是,这个体系并不一定与客观本身,也就是“实”一致。 这就是说“名”可以与“实”独立存在。

通过整理“名家战队”的四位“辩手”,可以感受到这几人身上散发出的“奇妙”气质,长期以来,人们可能会问,——是名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试通过“名家战队”四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学说,解析名家核心观点——“名符其实的辩”。

三、“白马非马”是逻辑还是诡辩? 白马到底是马吗? 这个问题连有点常识的读者朋友都不会感到疑义。 白马当然是马,但名家的观点认为“白马不是马”,用复杂的逻辑论证了这个观点。 这相当于《白马论》的辩论。 有一个战队选择了天然的、不合常理的打法,但还是要从那里说起合理性。 来解读名家的“白马非马”学说吧。 让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运用逻辑手段从根本上论证不合常理的命题的。

“白马非马”问题是一个与常识完全对立的命题,公孙龙把他的论述收录在《奇葩说》。 本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是质疑《白马非马》的人提问、作者解答的方式。 这类似于《白马论》的杠杆作用。

在《奇葩说》中,提出了“马不是马”的最初理由。 “因为是马,所以生命的形状;因为是白色,所以生命的颜色;因为生命的颜色不是马,所以白马不是马。 ”也就是说,马这个概念对应着马这个动物的形状,白这个概念对应着所有具有白这个性质的东西的颜色,两者当然是有区别的,与形状对应的概念当然与颜色对应的概念是不等同的。 而“白马”是一个颜色和形状的复合概念,与“马”这个单纯指马这种生物形态的概念并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白马并不是马。

对方不承认。 马厩里拴着白马,不能说没有马吧。 那么,怎么能说白马不是马呢?

在这里,我发现公孙龙和提问者的主要区别其实就在于这个“非”字。 提问者认为“非”代表着不是马。 也就是说白马不是马。 这一定是违背常识的。 公孙龙认为这里的“非”代表着“不完全等同”。 那个可以理解。 白马不完全等同于马,这一点可以理解。 所以,两者的区别其实是完全否定和部分否定的问题。

后来的内容问答这两个人都是鸡和鸭说话。 最后公孙龙抛出了一个逻辑陷阱,但对方直接中计,争论结束。 公孙龙反问了对方。 “你说白马有马,如果有那匹白马,不是也可以说有黄马吗? 对方当然说不行,但公孙龙看到对方中了计,马上反驳了。 “有马为异,黄马为有,异黄马为马也。 异黄马在马,黄马为非马。 以黄马为非马,白马为有马,这个飞人进了池塘,棺材在不同的地方,这个世界的悖论让人语焉不详。 ”就是说有白马=有马,既然说有白马有黄马,就等于说有黄马有马,所以黄马不是马。 黄马不是马,但白马是马,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你可以说,细节很绕圈子吧?

这一段直接击中了对手,公孙龙取得了“单杠”的胜利。

通过这场辩论,孙龙阐述了他自己的“名副其实”观。 “白”和“马”都是“名”,是对象马这一生物的“实”,我认为“名”与“实”之间有偏差,甚至画颜色的“名”与画形态的“名”之间也有差异。 所以

其实从根本上说,公孙龙这个观点其实讲的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差异,他主要强调两者的差异,但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 虽然看到了两者的对立,但没有看到两者的统一。 孙龙的理念在逻辑学上体现了先秦时期逻辑学的进步,但只谈对立不谈统一,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所以说“白马不是马”有严密的逻辑,但也存在诡辩的要素。

四、名家的衰落与消亡从上面《白马非马》一节谈起,大家可能会绕圈子。 是这种感觉吗?

但当大家反应过来后,我想我有当年卷入其中时的感慨。 “这有什么用? ”

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想法,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的诸子对名家也有同样的评价。 例如,惠施的好朋友道家庄子在书中写道:“惠施之能,犹一蚁一蛇之劳,其老也无济于事! ”对惠施给予了评价。 ( 《白马论》 )意思是惠施每天想的这件事像蛇虫鼠蚁一样忙,对事情本身没有帮助。 另一方面,另一个儒家荀子用词更狠。 “议论语言无用,议论不如恩惠,还有治疗的大祸。 ”( 《庄子天下篇》 )意思是苛察不经济,但讨论是没有用的。

这些不情愿的批评指向了名家最终衰落的根源——,那就是理论本身脱离了社会实践。

名家在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过程中,并不像其他各学派那样贴近社会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治国安邦之道,反而陷入逻辑探索,无法自拔,始终围绕逻辑概念,越来越沉迷于辩论技巧,辩论本身应有的

对此,侯外庐先生在《荀子非十二子》一书中写道:“中国古代各家的辩识,多在社会政治和天道人道之内,其名辩思想与实际主张直接相关,浑然一体。 所谓独特的“名家流”,其考察的对象仅限于“名”本身,是一个只基于“名”研究的课题; 在“名”的研究过程中,不能不与“实”相联系,而像马、牛、鸡、石等能辩的东西,也因其过于苛刻而无济于事。 就好像是为了申辩,除了申辩本身之外什么也没做。 ”

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名家无疑是逻辑学方面研究最深的一派,其他学派都不能说他们,总是绕来绕去。 但是,辩论技巧的胜利并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对名家进行了如下评价。 意思是“道是驳,言不中”、“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名家争总胜,但当时的人认为他们争得太狡猾,真的同意在战国时代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基于纯理论的逻辑研究一定很难有生存的土壤。

荀子在《庄子天下篇》几乎从全方位把名家踩进了地底。 在国家治理领域,名家“上不足以追随明王,下不足以齐民”;在社会生产领域,名家“知无害则君子,知无害则小人”;在哪个领域,“匠人不知,无害则巧” 在一切学说追求“有用”的学术历史背景下,“无用”名家学说因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而逐渐式微,后继无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荀子的肖像

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比较“奇葩”的一家,最终凭借他们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妙的逻辑思维,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思想的独特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如果先秦真的有《荀子非十二子》,他们也许真的可以拿“BB King”。

其实,当今许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甚至认为,名家所研究的逻辑学和哲学,已经进入了非常深远的境界,后世的研究甚至认为名家说有朴素辩证法的雏形。 名家的哲学思维,其实非常超前于时代,其抽象思维水平应该说达到了当时最高的高度。

多年后,人们重新发现了名家学说的独特魅力,开始了名家的研究。 所以,名家学说衰亡消失,可能也是因为太超前了,在当时时代无法接受。 名家学说的消失,是过于脱离社会现实,还是源于时代先锋的孤独宿命,可能说不清楚。 名家的“没用之学”是否真的“没用”,更是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奇葩说》、《论六家之要旨》、《汉书》、《左传》、《吕氏春秋》、《尹文子》、79000、0755-79005

2、《公孙龙子》赵炎峰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公孙龙逻辑思想初探-以——《庄子》、《荀子》为例》周俊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中国思想通史》高磊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先秦名家哲学研究》李超元江汉论坛1983年8月

6、《公孙龙逻辑思想初探——以《坚白论》陈声柏李威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7、《白马论》高华平哲学研究2023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标题“懒龙说”。 如果你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和我交流消息、转发朋友圈、点击文章下方的“点赞”,为作者提供一点支持。 谢谢你~

其他教程

分享视频剪辑自媒体的经验:一个软件就能完成剪辑。

2022-12-30 9:14:52

其他教程

实木沙发制作流程视频,沙发制作工艺与流程

2022-12-30 9:16: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