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 ) )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 )0)
苏轼
乌云没有遮住山,白雨飞珠闯入了船里。
风吹得突然散开,湖下的水看起来像天空一样。
苏轼的这首七绝,是诗人抓住西湖这个独特的“即兴表演”,画在《西湖夕立图》中的。 描绘了夏季西湖突降暴雨,生动再现了西湖的自然美。
忽而来,忽而下的这场骤雨,诗人写得十分鲜明,饶有风趣,匠心独具。 一起观赏吧: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交代时间; “望湖楼”,又称“看经楼”,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醉书》,醉酒时写的作品。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苏轼任杭州通判。 这一年的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怪的湖光山色,在湖上喝了酒,写了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 这首诗是第一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
首句“乌云未遮山”:“翻墨”是一个翻墨似的比喻。 乌云像翻出来的墨水,还没来得及遮山。
这里把乌云比作“翻墨”,把乌云密布的样子比作翻了的墨水,大雨滂沱,蓄势待发,形象逼真。 这一句写云,画“乌云翻墨图”,描绘暴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情景。
第二个“白雨夹雪的船”的意思是像白雨夹雪的珍珠一样,哗啦哗啦地冲进船舱。
这里用“跳珠”来形容雨珠,把密集的雨珠比作跳跃的珍珠,表现暴雨的混乱、壮观和有声。 “跳”字、“乱”字写下了暴雨的大小、雨滴的快慢。 此句写作雨,画《白雨跳珠图》,画大雨滂沱,雨珠密布。
这两个前一句写在雨中,后一句写在雨中。 “乌云翻墨”和“白雨飞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强烈的质感。
用“翻墨”写云气,“跳珠”写雨珠飞溅的情态,动词“翻”“跳”写前进的句式灵活生动地运用比喻,不留痕迹; 云还没有“遮山”,白雨就已经“冲进船里”,说明暴雨来势汹汹,凸显了天气变化的快慢。
第三个“风吹而散”,是指突然狂风席卷大地,吹向湖面的瞬间,雨散云飞。
“卷地风”解释雨过早的理由; “忽”字用得很轻,但它突出了天空变化的速度,显示出风的巨大威力。
这一句写风,画《暴风吹散图》,画风吹雨打去的样子。
第四句“湖下望水如天”,意为雨过天晴,风过天晴,诗人登楼,过栏远眺,湖面水倒映天际,水的颜色与天光一样干净,是蓝色的。
用《水如天》写下骤雨的结尾,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情。 这首俳句描写了天和水,描绘了“雨过天晴图”。 雨后天晴,诗人围着栏眺望,可以看到水天一色蔚蓝的景象。
写作雨后,风起云散,日出云开,水天相接。 万物焕然一新,从骤雨到晴朗的天气变化速度令人心情舒畅,眼前豁然开朗,边界开阔。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第一句写乌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第三句写刮风下雨去,第四句写雨过天晴。
短短二十八个字,抓住西湖天气变化快的特点,用四首诗描绘了夏季西湖景色的骤变。 夏雷雨骤变时停时来,给人一种意象的画面感,可谓“诗中有画”。 比喻新颖贴切,把时阴时雨时晴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显示出诗人极强的语言管理能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先在船上,后在楼头,迅速捕捉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色。 云翻云覆水,雨下泻,风卷天晴,写得远近,动而静,声有色,景而有情。
诗中乌云、白雨、青山、蓝天分别登场,交相辉映,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动作相结合,在无声与有声之间变换,令人目眩、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