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青少年为什么要读古诗? —— 《古诗精读》序
戴建业
这本分为上下卷的古典诗词选编,是江汉学堂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特意为中小学生编写的。 编者请我为这本选书写了序。 我没有片刻的犹豫。 一是选诗贴近当今中小学生的“喜好”,注释也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接受度,二是想借此难得的机会,和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谈谈读古诗的理由。
在这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奔跑,在这种沉重的生活压力中痛苦,每个人都可能变得反复无常。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问“有什么好处”,“好处”是“马上就知道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不能像唐人那样以诗赋求官。 也不像民国徐志摩那样有无数诗的粉丝。 大家常说,生活不仅要靠票和房子,更要靠诗和远方。 但是,眼前的票和房子会把人压垮。 我不想注意诗和远方。 大人也无心读诗,或者无暇读诗,却让青少年学古诗,岂不是让他们虚度青春?
要让孩子坐下来读古诗,除非你能把诗说得非常有趣; 想让父母送自己的孩子去读诗,除非让他们明白读古诗非常有益。
英国老奸巨猾的培根说:“读历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美丽,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严肃,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他告诉人们读书的诀窍:“只要有东西学,一切都会变成性格。” 遗憾的是,这句名言显得过于凝练、刻骨铭心,但实际上不是读——的历史,往往不明智、认真吗? 读诗只能使人美丽,不能明智吗? 培根先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远非我们祖宗孔子说的“兴诗、立礼、乐”那么好。 ( 《论语泰伯》 )
孔子以“兴诗”为成才和成人的出发点,多次告诫儿子和学生认真学习诗歌。 “子曰:‘孩子不应该学诗吗? 诗,可以兴,可以看,可以群,可以恨。 迩之父,遥远之君; 多知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 )孩子为什么经常学习诗呢? 可以用诗启发想象,可以用诗表达意志,可以用诗观察社会,可以用诗领略自然,可以在诗乐群中交友,可以用诗致哀,可以近期为父母服务,可以近期为国家服务总之,读诗不仅让孩子越来越“生动”,而且让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让孩子的观察越来越细致,让孩子的感情越来越细腻,让孩子说话越来越文雅,让孩子的体验越来越深刻
先看诗《感兴趣》吧。 “兴”原是《诗经》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诗的开头先说别的东西或景色,引起自己想唱的东西。 “能兴”的“兴”用作动词,汉人说“兴”是“比喻类”——,意在从中联想到他,通过学习诗来培养读者的想象力。 宋人说“兴”意为“感生”——唤起人们的感情意志,激发人们的生命活力。
人的智力主要涉及想象、直觉、逻辑、记忆、语言等层面,其中想象是天赋的主要标志,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 遗憾的是,当今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并没有激发孩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而是残酷地窒息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各种枯燥、徒劳的训练,重复同类型的习题,孩子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大人,他们失去了任何学习的乐趣,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能在空中获得想象的心境和能量吗? 激发想象力的最好方法,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有快乐学习的心情,然后精读古代优美的诗。 这样,就会对“远”产生美好的憧憬,他们的想法就会浮现出来。 他们的精神可以超越尘世进入美丽的诗境。 “眺望齐州九时的烟雾,一泻海水杯里”,“西岳峯真是壮观啊! 黄河如天来”……
如果想象、直觉、逻辑等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前提,生命的热情和冲动就是一切创造的动力。 如果没有生命的热情和冲动,一切智力都会休眠或休克,任何创造活动都无从谈起。 点燃生命的火花,激发生命的冲动,古代优美的诗是最好的“兴奋剂”。 朗诵一下王之焕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穷千里之眼,想更上一层楼。 ”即使是傻瓜,也能感受到遥远的视野、广阔的心,以及“更上一层楼”的气势。 读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带回来》、《长风破浪有时患云帆济沧海》,再自卑的人也会乐观进取,再胆小的人也会奔放豪迈。 读岑参的《四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高适的《男本自重横行,天子极赐色》、王昌龄的《黄沙百战黄金甲,不破楼兰而终不还》,便知何谓雄强,个个豪情万丈热血澎湃。 过去家教强调朗诵唐诗,古人认为这样的诗篇有助于孩子挺起胸膛、养气。 当然,正如人们向往黄河泰山,同时也热爱小桥流水一样,我们赞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醉里斩火看剑,梦回吹角联营》,同时也迷恋着《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近黄昏》、晏殊的《无奈花落,似燕归》、李清照的《往日天气是旧衣,只有情怀,不像老屋的时候》,学生也过去了
诗还能让孩子深刻认识社会,深入观察自然。 这就是孔子的“诗是可以看的”。 古人把“观”解释为“看风俗的盛衰”,其实,“观”也应包括观察自然,通过“观”来提高孩子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同样如画雨,杜甫《春夜喜雨》“风潜夜,润物细静”,将成都春晚的雨绘成画,教人何谓纤巧。 另一方面,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乌云没有覆盖山,白雨飞珠闯入船中。 风驰电掣,湖下水如天”,引领着人们走过杭州夏日的骤雨,我们也仿佛置身其中。 “静静幽幽的夜雨”可爱,“风吹雪落”骤雨的刺激,无形中孕育着孩子对自然的亲近与美丽。 读王维的《川流天地之外,山色之有无中》、孟浩然的《蒸云梦泽,撼岳阳城》、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月清》、《冤看湖水面,银山山中见青山》,孩童
孔子也说“诗可以群”,这里的“群”字同样用作动词,相当于现在的“群”的意思。 孔子对儿子说:“不学诗,无话可说”( 《论语季氏》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帮助仁”( 《论语颜渊》 ),学诗帮助孩子)提高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成为同伴可见可以学习友爱的《左传》和《国语》,可以看出从春秋开战开始,我国贵族之间的谈话就常常引用诗歌,士大夫说的是《诗经》的诗句。 那时,要熟读《诗经》,绅士才能开口。 文明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把读诗作为有教养的标志。 这和今天用语言粗俗来宣传个性大不相同。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书面语言极为典雅,日常语言极为生动。 现在我们毁了中文。 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都不是疯狂地喊,而是粗俗的谩骂。 “该死”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偶尔听到有人说文雅的话,大家反而认为他是“装的”。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举手就暴露了你的出身,一开口就彰显了你的修养。
单音节加象形文的汉语,是大自然写诗的好材料。 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诗情,就会出现不同的诗味。 例如雪莉《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 )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名言。 盛唐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之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 当时,宰相张说它被挂在宰相政事堂。 晚唐诗人郑谷对这两句话赞不绝口。 “何如海的日生残夜,一句流传千古”,让我们对它们进行一点比较。 这两句的诗情大致接近——,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从困境中看到了前景,但两句诗的味道却大相径庭。 雪莉直接赤裸裸地“说”着意思。 无论是英语原文,还是中文译文,都没有任何形象。 因此,这两首诗没有一点形象。 形式上也是散文句式。 如果谁用中文这样写诗,我国读者谁会把它写成诗? 再看王湾的名句,这首对联恰到好处的诗句中,有“海洋之日”、“残夜”、“江春”、“旧年”四个意象。 诗人酷似聪明的魔术师,只用两个普通的动词“生”和“入”,就能使两首诗具有生动的香气。 正是“一字尽意”。 诗境广而广而远,诗情乐观开朗,诗词独特自然。 不是不了解商品,只是害怕把商品和商品比较,只有把雪莉和王湾两个名句并读,他们才能站在高处看。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为人类创作了无数诗歌的艺术瑰宝,为世界贡献了许多伟大的诗人。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这首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诗,经过了漫长无情的岁月的淘汰和提炼,它们都是“疯沙始金”后的精品从《古诗精读》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涵盖了各个时代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包括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学习背诵的章节,也包括后来的中考作品。 编者希望将青少年的兴趣、学校的课程内容以及今后的各种等级考试相结合,达到一举数得的目的。
古人强调,无论学什么技艺,“入门都要改”。 南宋严羽在其《诗经》中论学诗,说:“其上所学,只能从中得; 其中,斯为下矣。 ”诗词是各种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品,它们能培养孩子纤细犀利的语感,纯雅的审美品味,更有(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如果孩子们认真阅读并背诵《沧浪诗话》首诗,一定能感受古典诗的美,掌握欣赏古典诗的技巧。 每天都有儿女成龙盼女人成凤的父母,有必要担心自己的儿女是不是措辞不文雅、笔杆子生花?
好的,就说到这里吧。
2023-8-15在夜枫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