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特教人,欢迎大家加盟! ”又是一年秋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谈秀菁走上熟悉的讲台,向大二学生讲述《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这门课我已经不记得讲过多少次了,讲台下的这个学生,可能是她退休前拥有的最后一次。
时间回到40年前,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参加工作时,正好也是国内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起点。 为了解决与家人的异地问题,她被调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育部创建于1982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
“‘特师’在做什么? 我不知道。 有个单位想让我来。 ’故事我记得很清楚。 到达的日期是1988年10月31日。
已经30多年了。 其间,她见证并深入参与了我国特殊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来自学校的一位普通教师,曾任教务处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科研处长、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参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研制,担任《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组长,在各类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行330多份
每次接触新工作,对她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 她的想法很朴素,尽她所能。 “我也鼓励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工作。 因为你做得越多,经验越多,成长就越快。 ”但是多年来,无论职务如何变动,她都没有离开过讲台和特殊教育的第一线。
“从事特教,我觉得很感谢。 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挥价值的空间很大。”秀菁说:“特殊教育是给太阳一点光就闪耀的事业。 进入这个领域我从未后悔过。 ”
两年前,秀菁在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上课。 回答者供图
陷入一线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时学校的老师中没有特别的教育专家。 每个人都一边研究一边教。 ”开学之初,和和谈精英一样,学校里的所有老师都是从普通师范学校调过来的,或者直接从高等师范学校调过来的。
学校成立之初什么都没有,怎么开展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 学校如何组织管理? ……只是到处找资料,听听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海外学者的讲课和研修,说讲课的话,总觉得有些放心不下。 于是她主动提出去学校特教学校的第一线。 “我的想法很简单。 如果不了解特殊孩子,如何澄清特殊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
下半学期,谈秀菁是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度过的。 该小学成立于1983年,是南京市第一所为智力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 她每天上课,听课,和那里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在一起。
回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后,他说秀菁进入了盲教专业。 但是,扫盲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存在什么问题呢? 当时的谈秀菁不太明白。 于是她再次陷入一线——每周去盲校听一次课,以便能尽快熟悉盲校的教育。
在讲述秀菁的故事上,上第一线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 首先,他们基本知道脑海中有特殊的儿童形象,他们有哪些表现和特征,可能会出现什么行为问题;其次,他们知道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并在一线收集到的一些好案例可用于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关于秀菁的第一篇特殊教育科研论文,也是来自一线的经验。 她曾经在招收8至13岁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班级教书。 这些孩子智力发展水平有限,很难学习文化课。 “当时,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教孩子们‘12=3’。 但是,告诉我一个星期,时隔一个星期在星期天回来了。 班里只有一个IQ63 (轻度智力障碍)的孩子,记得1 )2=3。 其他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又完全不知道。 ”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谈秀菁写了她的第一篇特殊教育论文—— 《浅谈中度智障儿童的教育内容问题》。 在论文中,她以这个班的孩子为例,分析了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已经达到了顶点,但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自住,如何去购物,如何适应社会。 因此,谈秀菁表示,智障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简单照搬普通小学的配套,需要大幅改革。
后来,这篇论文获得了学校论文竞赛中唯一的一等奖。 后来事实证明了讲秀菁的观点,1994年,教育部发表《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强调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给予适合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和训练。
“学习的道路有两条。 上研究生课程,或成为高级访问学者等,都在向上。另一个去学校的第一线。 ”。在下面的这条路上,对于秀菁从来不放弃,至今仍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次的频率。
基于自身在一线实践受益,秀菁后来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依据。 在她的推动下,学校增加了制度。 所有的新老师都必须花半年或一年时间去特教学校实践训练。 “如果不知道这一行,讲课就只能理论了。 但是,我们必须培养一线老师。 光有理论肯定是不够的。 ”
10年前,关于秀菁在学校图书馆。 回答者供图
从学校的定位出发,探索人才培养的“秘诀”
2002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升格为专科大学,产生了一个重要命题。 师范教育课程如何设置? 学校如何培养人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
这个重大命题取决于当时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的谈秀菁。 由她牵头,启动学校五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其中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两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谈秀菁起草。 “我们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成了那个时期秀菁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必须从学校的定位开始寻找。 “首先,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要明确定位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还是应用性人才。 学术型人才将来可能会进入硕士课程,成为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老师; 我们学校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也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 ”说着,秀菁说。
但是,制定特教人才培养方案,有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分“盲”、“聋”、“培智”三个方向育人。 升格为专科后,没有盲专业、聋专业等,都属于特殊教育专业中的不同方向。 那么,学生是在所有方向学习还是有主?
其二,在大多数特教学校,教师按学科教学。 例如,这位老师教国语,另一位老师教数学。 这就涉及到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底要学习多少学科类的知识。
特教学校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直接决定了师范学校的培养方式。 “特教学校的老师要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的教育专业能力。 ”最终,沿着这个思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秀菁说,第一年,学生在接受大学通识教育的同时,按学科教育划分文理方向,文科方向学习中文系六门核心课程,理科方向学习数学系核心课程,为学科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打破行政班编制,从扫盲教育、聋人教育、培智教育三个方向任选一个,学习八九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三年,给学生补习的机会,在其他两个专业方向中再选择一个方向。 从今年开始,学校可能会允许学生选择孤独症的教育方向。
“这种主要补习形式的考虑,一方面是我们学校是应用型高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 这样,接受扫盲教育的学生就不一定要去盲人学校,可以去聋校、培智学校,也可以去普通学校当资源教师,选择面会更广。 另一方面,目前盲校、聋校招收的学生可能存在智力障碍、孤独症等多种问题,学生掌握得更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应对。 ”。 “这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生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
谈2019年1月,秀菁在学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回答者供图
既要爱和耐心,也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特教学校里也有孩子有自残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自残行为呢? 根据原因的不同,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
这是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教育基本功比赛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特教教师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很容易地暴露出特教老师专业能力的不足。
秀菁分析,从心理学角度看,特殊孩子自残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既有可能逃避作业、功能训练等某种行为,也可能有生理上的理由,比如孩子撞到头会感觉舒服,眼睛发痒会想用手抠。
对于想引起关注的自残行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 很多老师回答说:“抱着孩子,多给予爱和关心。” 那一年,担任竞赛评委的秀菁,看到这样的回答结果,她非常惊讶。
“自残行为本来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个时候多关注他,反而会加强这种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只要孩子不对自己造成严重伤害,首先不干预,等到自残行为停止,然后立即关注他,让他的自残行为慢慢消失。 ”秀菁解释说。
这次的经历有了很棒的体验。 “我们很多老师都很有爱心和耐心,但在某些专业方面有欠缺。 ”从那时开始谈论秀菁,意识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这是她从职前培养到关注教职后成长和特教教师培训的转折点。 老师到底要具备什么知识,如何培养这样的教师队伍? 从那一年开始,开始系统地思考秀菁,如何从学校、基层、行政等不同角度,从职前培养到继续教育、后培训、教研活动等各个环节,帮助特教老师专业成长。
实际上,特殊孩子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高,不仅要像普通学校的老师一样教知识,还要知道特殊孩子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问题如何解决。 在这方面,当谈到秀菁时,我们观察到社会对特教教师群体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话秀菁对记者说,“聋子学校的老师坦率地对我说话。 他十多年前就搬出去了,无法告诉别人自己是聋子学校的老师。 但现在,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骄傲地对人说。 “我是聋子学校的老师。”。
谈秀菁也有强烈的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学校输送到行业的人才。 “全国2000多所特教学校的校长、副校长、老师等,约有1/3来自我们学校,大多是业务骨干。 中国残联领导人称我们是“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感到非常自豪。 ”。
北京新闻记者冯琪
编辑缪朝霞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