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混剪,混剪的剪辑手法

今天学习了张宁的《创作者》,他在创作中提到了基本规律:“从一个人的想法到一个完整大纲的产生,我们不断地混合、剪裁,形成初稿,得到朋友、同事、老师、家人的反馈和鼓励,反复打磨,最后出现了它出现的样子”。

有一种创作叫混剪

其中“混切”这个词让我感触颇深。在人人创造的内容消费时代,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新的内容创造的出现。

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个“酱妹七口袋”的视频号。点进去发现,她创作的课堂搞笑内容很受欢迎,每个视频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播放量。

我很好奇,点了她创作的内容,很有特色,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她塑造的几个精彩的学生角色也很成功,视频呈现结构也很吸引人。

从内容创作上看,播主在文史地理物理等方面都很有造诣。而且最好笑的是,她的语言充满了风趣、幽默和智慧,所以很受粉丝欢迎。

其实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她的内容也是“混剪”的,但技术高超。后来发现有几个“高仿”作品出来了,但是没有那种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眼神等。《七兜酱女》的,一看就让人觉得“在模仿别人”,很别扭。

现在我们来看看“混切”这种手法,原本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方法,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内容创作已经将“混切”渗透到了视频、文字、图片等所有富媒体中。

有一种创作叫混剪

我们经常看到的短视频,大部分都是“混剪”出来的杰作。即使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也往往是由人“混切”产生的。

这里的“混切”主要是在已有内容创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重新组合,经过二次加工和重新阐释,产生一个新的创作。

今天,混合剪切以高频率大规模发生。无数的,热的,烫的,大开大合的混剪在不断的翻滚,涌现,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混剪。

前段时间学习了日本多产作家上崎的《10倍写作术》。他说“90%的文章都靠材料”。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文章是由混合材料做成的”,但作者的“思想”是加在材料上的。突然意识到,尚飒拉成为多产作家的秘诀也是“混切”。

回到开篇的那句话,“从一个人的想法到一个完整大纲的生成,不断的混搭和剪裁,形成初稿,得到朋友、同事、老师、家人的反馈和鼓励,反复打磨,才最终出现它出现的样子”。内容创作最初源于一个人的“想法”。如果没有“想法”,再好的素材也只是素材,不会自动变成内容。

一旦有了想法,还需要有结构化的思维,把想法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大纲。这不是结局。这时候最多只有“骨架”或者框架。要让画面有血有肉,就要不断地混合、剪裁,形成初稿。

初稿就像一个新生的产品,就像一个雕像作品,一个新生的东西,它的造型一定是丑的,需要不断雕琢才能得到粉丝的反馈和鼓励。在这个时期,它需要经得起各种好评和差评,需要不断打磨,才能最终做成精品。

顺着这个思路去创作,混剪作品就会升级为原创作品,这就要看你的混剪技法培养到了哪个层次的技巧了。不过我坚信我现在的内容一定会打磨成佳作,敬请期待。

【我是魏,007全国写作大使(第062期),“教师写作成长@实学”的发起者,立志推动全国写作,通过写作影响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成长和改变。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问题或看法,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分享]

剪辑教程

音频软件:喜马拉雅IPO,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从纽交所到HKEx

2022-5-18 12:53:10

剪辑教程

切:《老滚4》 16周年了,B社发展现场混切庆祝。

2022-5-18 13:37: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