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北极熊日。2011年,国际北极熊组织决定将每年2月27日设为“国际北极熊日”,旨在提醒全世界关注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和北极的生态问题。随着石油燃烧和全球变暖,北极熊的生存危机也揭示了地球的危难,这一切都与人类息息相关。
认识北极熊:生命大数据
社会大众对北极熊的认知更多仍停留在其可爱的外表之上,不妨通过一组生命数据来认识一下它们。
北极熊 国际北极熊组织 Dmytro Cherkasov图
2015年8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了全球现存的北极熊数量大约是26000头,但科学家S. G. Hamilton和 A. E. Derocher在2018年发布最新的数据是23000头。
一般而言,成年雄性北极熊的体重在350至600公斤以上,雌性则通常重150至295公斤。
北极熊是相对长寿的动物,在野外环境,它们平均能活15至18年。若在圈养条件下,一些熊能活到30多岁。加拿大曾有一只名为Debby的圈养熊,活到了42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四足捕食者,北极熊处于北极食物链的顶端,但仍依靠整条食物链来维系生命。位于最底端的是海冰和海藻,像桡足类动物一样的微生物先把海藻吃掉,然后它们被鱼吃掉,而鱼再被海豹吞掉,最终,海豹再被北极熊吃掉。
一头雌性北极熊带着幼崽吃饭中 Penguins Blog 图
当成年雄性健康的时候,它们只吃海豹的脂肪,剩余部分则是北极狐,乌鸦和其他熊的食物。
北极熊一次可以吃掉100磅左右的油脂,这些脂肪会直接转换成长久的能量,因此一段时间内禁食也不会对它们生命造成影响。
同时,北极熊活动得也很多,它们每月可以走3000多公里,其住所范围可以超过60万平方公里。
生存惨象:挨饿和互相残杀
国际北极熊组织官网上谈及北极熊面临的危机时,写道“如果人们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可能会看到北极熊数量急剧下降”。
长期的科学研究已表明,由于全球暖化,导致海冰早融,栖息地的消失,造成北极熊捕食和繁殖活动减少,致使其越来越瘦、幼崽越来越少、健康状况下降。
融化的冰川里,挨饿的北极熊 Kerstin Langenberger 图
美国华盛顿大学专家用卫星追踪了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北极熊的活动,发现2009至2015年期间,北极熊在陆地上的平均停留时间,比1991至1997年间多30天。
圣地亚哥动物园的研究人员持续持续追踪了南博福特海中的北极熊的夏季活动情况,根据2月25日“科学新闻网”报道,团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约有四分之一的北极熊选择到陆地上。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北极熊组织Anthony Pagano博士分享了动物园对北极熊新陈代谢的能量消耗的具体研究。他们发现,夏天来到陆地上的熊,比留在海冰上的熊的平均消耗要多,因为它们在迁徙路上消耗了很多体力。
而选择呆在不断缩小的海冰上的熊们则面临着种群危机,它们原本依靠鲸鱼尸体来度过夏天,如今一个个却在饿肚子。国际北极熊组织首席科学家史蒂文·安斯特鲁普博士评价这份消耗研究,再一次强调了人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化学污染对北极熊的生命威胁也越来越大。2018年,摄影师Fabrice Guerin造访挪威位于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群岛时拍摄了一组北极熊吃塑料的照片,全球为之震动。2019年7月,路透社发布了瑞典“奥登”号破冰船上美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在北极钻取的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显示塑料污染已经远及地球上最偏远水域。
北极熊吃塑料 Fabrice Gueri图
根据2月26日《卫报》最新报道,北极熊专家伊利亚·莫德文采夫在圣彼得堡的研究分析揭示了可怕的事实。现在,不仅是科学家,还有越来越多的石油工人和国防部雇员表示,北极熊的自相残杀现象正在增加。
在没有食物的季节里,年长的雄性熊带着幼崽攻击雌性。
2019年6月,俄罗斯工业城市诺里尔斯克里出现的北极熊 :AFP、Irina Yarinskaya 图
莫德文采夫认为,北极熊同类相杀并不算新闻,可现在却频繁发生。这种局面不仅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还说明人为干扰已对北极熊造成恶劣影响。
他指出,欧贝湾到巴伦支海的区域曾是北极熊猎食之地,如今这里变成了天然气运送线路。
人们在毗邻欧贝湾的亚马尔半岛上开采活性气,在北极设立天然气工厂,导致了原来的觅食区一年四季都处于破冰状态。北极熊因饥饿之间残酷相杀。
另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预测,由于近25年里北极冰层下降,北极熊最终将不在海冰上捕食,它们将被限制在沿海地区和高纬度群岛中。
几项倡议
人们不能在北极熊的栖息地设立围栏,也无法指派野生动物专家驻扎守卫,那么该怎么办?
国际北极熊组织提出了几项倡议,呼吁所有人都坚定地支持节能环保,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从而减少或替代石油燃料。支持电动和混动汽车、共享汽车和公共交通。鼓励人们在居住环境中采用节能建筑标准,比如更好的制冷制热系统、更环保的隔热材料和照明手段。大胆地举手表示自己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多与朋友、家人和同事谈论环境保护问题,要大声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