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的连接和保障系统
即绷紧水线的最少吃铅量研究
从“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的实用性解读”一文可以看出,对于钓组灵敏度来说,漂的吃铅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也是钓友选漂时着重关注的地方。钓友选漂关注漂的吃铅量,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方便抛投漂铅钩饵到钓点。在鱼竿较长钓点较远时,就需要使用吃铅量较大的漂。另一个就是满足绷紧水线的需要。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钩目在某漂上满足两目左右,则钓组就具备了基础灵敏度。再根据全调目公式,使钩饵具备某种适合鱼情的水下状态,则鱼口漂相就应该比较清晰。但是,如果漂的吃铅量过小,水线盘旋弯绕,吃铅量“绷不紧水线”,水线就“吃不上劲”,则鱼吸饵的力消耗在水线上过多,影响到鱼口漂相在漂尾的表达,实质上也是影响了钓组的灵敏度。所以,用“较大”的吃铅量以满足“绷紧”水线的需要就是保证钓组灵敏度的前提。但是,“过大”的吃铅量却会直接影响钓组的速度灵敏度v。特别是钓轻口鱼时,鱼吸饵的力微弱,吃铅量过大会使钓组“启动”困难。所以,漂的最少吃铅量也是钓组灵敏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其实就是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的连接和保障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在海峡钓鱼网上学到了一个漂的吃铅量公式,就是线号加钓深之和的一半。很久想找到这个公式的来源,特别是论证过程。终于在达奇钓鱼论坛找到了原始出处。是名为枯法师的先生原创的。很遗憾枯法师先生也没有这个公式的理论推导。见图1。
图1 枯法师先生原创的吃铅量公式出处截图
首先要明白一个实质性的事实。漂尾径对应的钩目就是决定了钓组的位移灵敏度,而漂铅重量及水阻决定了钓组的速度灵敏度。由于速度灵敏度总是小于位移灵敏度,所以漂尾直径对应的钩目在钓组灵顿中起到关键作用。换句话说,在钩目合适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的吃铅量虽然直观感觉上会降低钓组的运动速度,但是可以保证“绷紧”水线以保证鱼吸饵的力在钓组上直接传导至漂尾,就是同时增加了钓组的位移灵敏度和速度灵敏度。所以适当增加的吃铅量总体上就是增加了钓组总的灵敏度。可见吃铅量首先保证拉直水线(其实说“绷紧”水线更合适)的重要性。所以,要明确一个思路,即使是钓轻口鱼,适当增加漂的吃铅量以“绷紧”水线,以保证钓组的灵敏度,比“尽量”用吃铅量小的漂以减轻钓组重量以使钓组“易于启动”更有效。简单来说,多点铅是无妨的,水线“绷不紧”才是致命的。
为了使钓友直观看到漂的吃铅量对于“绷紧”水线从而影响到鱼口漂相的重要作用,不妨先百度里视频搜索“弹簧悬浮空中”。一个细长软弹簧,手捏上端,弹簧下端离地。此时弹簧在自重作用下自然伸长。然后丢手,会发现,弹簧上端下降,而弹簧下端保持静止不动。直到弹簧快要达到原始长度时,才整体下落。
这个实验与漂的最少吃铅量以拉直水线从而保证钓组灵敏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
看图2。
图2 漂的吃铅量与拉直水线程度示意图
如果,我们用的鱼线是一根本来就直溜溜的,那么,在不考虑抛投的情况下,漂的吃铅量等于零也无妨,不会影响钓组灵顿和鱼口漂相。但是,从厂家造出来鱼线到我们钓手做好大线都是缠绕在线盘或者主线轴上的。如图2(a)所示。垂钓时将大线从主线轴上绕下来放置地面,大线会自然呈现盘旋状。如图2(b)所示。这是普通钓线所用的尼龙材质的固有特性。捏住大线一端使钓线在空气中自然下垂,会看到大线螺旋盘绕而下。试着提拉几下,它收缩伸长,弹性明显。是的,它就是弹簧。不同材质粗细和所用主线轴直径的钓线,具备不同的弹性系数。也就是说,下端加相同的铅重,不同钓线会拉伸不同长度。即使是同一条钓线,由于所用主线轴直径不同,拉伸同样长度需要的铅重也不同。
所以,对于钓组来说,水线弹簧就是与漂目弹簧串联,鱼吸饵的力F吸2在使漂目弹簧下降一定目数的同时,也使水线弹簧伸长一定长度。
再回到弹簧视频。弹簧上端丢手下降时,下端岿然不动,是因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动能是从上端逐渐往下传递到下端。在动能未传递到下端之前,下端保持了静止。再看图2的(c)。如果鱼是吸食一个不带铅(或者很少铅)从而水线盘绕等同于弹簧的水线下的钩饵,那么,鱼吸饵的力使下端水线具备动能,并通过水线弹簧逐渐往上传递,一部分转化为水线弹簧的弹性势能而消耗掉了,留给漂尾的动能就急剧减少。也就是,盘旋的水线弹簧使鱼口漂相减弱变“肉”。实质上就是极大地降低了钓组的灵敏度。
为了更加直观感知这个事实,不妨再做一个实验,如图2。氢气球下通过直线挂个重物使整体悬浮于空气中。此时如果在重物下加个小重物,则整体直接下降。快速有效。如果氢气球下是以软弹簧连接重物平衡,再加小重物后,会看到弹簧从下至上逐渐被拉伸,这个过程中,氢气球本身几乎保持不动。只有当弹簧伸长量达到小重物本身可以使上端固定的弹簧伸长的量时,氢气球才会出现下降运动。氢气球就是浮漂,重物就是漂的吃铅量,后加的小重物就是鱼吸饵的力。会发现,盘旋的水线弹簧会使鱼吸饵的力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消耗掉,从而使漂尾的运动减缓减弱,也就是使钓组灵敏度降低。
以上只是论证吃铅量过小“绷不紧”水线时,盘旋的水线弹簧使钓组灵敏度降低的原因。
这篇文章在两年前有钓友在我别的文章的回复中提及“需要考虑吃铅量保证拉直水线”时就思考过,发现问题解决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钓轻口鱼来说,当然吃铅量尽量少为好。钓组总质量小了,微弱的鱼口才能“启动”钓组。但是从“绷紧”水线以利于鱼吸食钩饵的力从钓组最下端“高效率”地传导到钓组最上端从而使漂目处出现清晰可辨的鱼口漂相的角度来看,就不仅仅是需要足够多的吃铅量,还要考虑不同材质线径的鱼线缠绕在不同外径的主线轴上后其不同的“弯曲弹性蓄能”特征,从而在使用时具备的不同的弹簧性能。甚至,还要考虑线径与漂尾直径的匹配。
由此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有些鲫鱼漂,同样线组和调钓下,钓浅水时得心应手,钓深水时却感觉变“肉”了,甚至是不见漂动却提竿中鱼。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鲫鱼漂一般吃铅量较小,钓深较浅时,水线弹簧较短,由于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圈数成反比,弹性系数就较大,即使眼睛看上去,水线并未完全“拉直”,但是却“绷紧”了。起码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比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大的多,由于串联弹簧有“欺负弱者”的特点,所以鱼吸饵的力极少消耗在弹性系数较大的水线弹簧上,最后更多的是转化为弹性系数较小的漂尾处的漂目下降的浮力增量即鱼口漂相上。所以钓深较浅时,鱼口漂相比较清晰。这个较小的吃铅量的漂在钓深加大后,同样的吃铅量和线组,水线的增加,比如钓深加倍,使水线弹簧圈数加倍,其弹性系数减半,使其与漂目弹簧一起消耗鱼吸饵的力的“能力”增加。或者说,其消耗鱼吸饵的力就增加了,留给漂目弹簧的力就小了,所以鱼口漂相减弱了。此时,如果线组和漂的尾径是合适的,就需要换用吃铅量增大但是尾径一样的漂,以使较长水线弹簧的圈数减小,弹性系数增大,也就是“绷紧”水线。所以,最少吃铅量也是一个与漂的尾径相关的量。
先来看看弹簧有哪些对于解决漂的最少吃铅量可用的性质。
1,两个弹簧的关系。两个弹簧串联时,每个弹簧受力都是F,因此F=k1x1=k2x2=K(x1+x2)=K(F/k1+F/k2)解得:K=k1*k2/(k1+k2)。或者,从F=k1x1=k2x2可知,x1/ x2= k2/ k1。两串联弹簧受力一样,其伸长量之比等于其弹性系数的反比。
由漂目弹簧理论,粗细均匀逐目等长或者逐目等体积的漂尾等同于弹簧,其受力的目数变化量等同于弹簧受力的伸长量。于是,水线弹簧就是与漂目弹簧串联着,共同承担漂铅重量量以及钩饵悬浮部分的力及鱼吸饵的力。
同时,钓深的增加,相当于又串联一定长度的同一个弹性系数的水线弹簧,如果想让总长的水线弹簧“绷紧”的程度与原来的一样,只需要按照长度同比增加吃铅量即可。即吃铅量与钓深成正比关系。
所谓钓组灵敏度,实质就是鱼吸饵的力F吸减去消耗以后,能够使漂目出现清晰可辨的鱼口漂相的程度。消耗包括鱼将钩饵吸入口中的F吸1,钓组总水阻f,水线弹簧在鱼吸饵的力的作用下伸长的弹性势能,钓组从静到动而具备的动能。最后才是克服漂目弹簧下降体积内的弹性势能(其实就是漂目下降的浮力增量)。漂目弹簧下降的最大长度就是鱼口漂相。
当水线弹簧伸长快达到原始总长时,弹性系数急剧增加。达到原始总长时,其弹性系数就是原材料的弹性系数,其值要远远大于弹簧状水线的弹性系数。比如,在弹簧伸长至原始总长的98%时,其弹性系数显著增加,达到了对应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10倍以上。那么,鱼吸饵的力消耗在水线弹簧上的部分与消耗在漂目下降上的部分的比值就急剧降低,也就是说,虽然一定吃铅量时即使水线并未严格“拉直”,水线弹簧只是接近原始长度,由于此时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与漂目弹簧比较起来很大,鱼吸饵的力就是极少消耗在水线弹簧上,就是绝大部分用在漂目下降出现鱼口漂相上了。
2,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弹簧的外径成反比,也就是弹簧的外径越大,那么它的弹性系数越小。
大线从主弦轴上退下来时,外径最大,比主线轴外径大一些。此时弹性系数最小。下面挂一定重量的铅后,水线弹簧不但拉长,而且外径减小,弹性系数就增大。所以,对于同一线径的水线,其弹性系数是一个随着其受力伸长而外径减少引起的渐增变量。那么,对于最少吃铅量来说,其初始及一定伸长量范围内的弹性系数都是无关紧要的。只需要得出其与漂尾直径代表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密切相关的极限弹性系数即可。
另外,直径不同,同样线号和长度的大线在不同主线轴上缠绕的圈数和直径都不同,弹性势能就不同,将其拉直需要的力也就不同。也就是使拉直同样线号的同样钓深的水线,需要漂的吃铅量就不同。越小直径的主线轴,同样线号和长度的大线就会在主线轴上缠绕更多圈,蓄积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将其拉直需要的力也就越大。所以,用直径较大的主线轴有利于用较小吃铅量的漂来满足拉直水线的需要。
3,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与弹簧的线径的4次方成正比。
由于线号之比等于线的截面积之比,线的截面积之比等于线径比的2次方,所以,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与弹簧的线号的2次方成正比。
4,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与弹簧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成正比。
对于尼龙鱼线,材料相同,无论线径粗细,弹性模量都是相同的。
5,弹簧的弹性系数K值与弹簧的有效圈数成反比。
随着水线弹簧挂铅增加,不但外径减小,而且圈数也减小,就是同时使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增加。
由于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1克,吃铅量一般也以克为单位,所以下文中,长度单位往厘米上靠,质量包括力也往克上靠,这样容易统一理解。
(钓线的号数是和钓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的。A钓线的号数是B钓线号数的N倍,那么A钓线的横截面积和拉力值强度,就是B钓线横截面积和强度的N倍,而B钓线的直径却只有A钓线号数倍数的开平方。尼龙线的吸水率在3%—5%,—括号内为复制来的。)尼龙线密度按照1.1克/立方厘米,就是比水的密度大十分之一左右。则增加一米水线会使漂尾增加十分之一线重的浮力增量,这就是钓深加大会使钓目减少的原因。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使空气中做实验的最少吃铅量的值较少。空气中时,弯曲盘旋的大线在自重作用下会自然垂下较大长度。其在水中由于水给大线的浮力,会使大线失重大部分,也就是在水中弯曲盘旋的大线靠其自重作用而自然下垂长度减小。所以空气中实验得到的最少吃铅量值需要加一个修正值。
至于铅体在水中的失重,由于铅的密度比水大很多,为13倍之巨,远小于十分之一,就可忽略。
表1 一些线号的水线在水中失重汇总表
线号 |
线径 |
1米质量 |
1米质量(水中) |
失重质量 |
1 |
0.165 |
0.0235 |
0.0024 |
0.0212 |
1.2 |
0.181 |
0.0283 |
0.0028 |
0.0255 |
2 |
0.230 |
0.0457 |
0.0046 |
0.0411 |
3 |
0.285 |
0.0701 |
0.0070 |
0.0631 |
5 |
0.370 |
0.1182 |
0.0118 |
0.1064 |
从此表可以看出,1号大线每1米长度从主线盘退下进入水中成为水线时,会失重0.0212克,不妨简化为0.02克。又,线号比等于横截面积之比,所以,同长而不同线号的大线的体积比就等于线号比。因此,在空气中实验得出的最少吃铅量应该加上的修正值为:
Q1=0.02HS
Q1为吃铅量修正值,单位为克。H为水线号数。S为水线长度,单位为米。
如果0.8号大线钓小鲫鱼,钓1米深,需要在实验得到的吃铅量基础上额外再加的铅就是0.02*0.8*1=0.016克。好像微不足道。但是,这个额外的吃铅量却可以使尾径0.5毫米的漂下降8.4厘米,也就是8目多。即使是尾径1.5毫米的粗尾漂,这点铅也可以使漂尾下降近1目。(见下表最右边一列)。
如果是5号大线钓巨物,钓6米深,需要在实验得到的吃铅量基础上额外再加的铅就是0.02*5*6=0.6克。相当可观了。
表2 漂尾径与漂目弹簧弹性系数及1厘米长度漂尾浮力增量关系表
漂尾径 (毫米) |
弹性系数 (克/厘米) |
10倍的弹性系数 (克/厘米) |
1厘米浮力增量 (克) |
0.5 |
0.0019 |
0.019 |
0.0019 |
0.8 |
0.0050 |
0.050 |
0.0050 |
1.0 |
0.0078 |
0.078 |
0.0078 |
1.2 |
0.0113 |
0.113 |
0.0113 |
1.5 |
0.0176 |
0.176 |
0.0176 |
2.0 |
0.0312 |
0.312 |
0.0312 |
表3 常用尾径的漂尾在不同线号的钓深增加1米时漂目减少长度
线号 漂尾径 |
增加一米钓深漂目减少长度 |
|||
1.2 |
1.5 |
3 |
5 |
|
0.5 |
1.47 |
1.89 |
3.68 |
6.21 |
1.0 |
0.36 |
0.46 |
0.90 |
1.51 |
1.5 |
0.16 |
0.20 |
0.40 |
0.67 |
2.0 |
0.09 |
0.12 |
0.22 |
0.36 |
如果漂尾1目长度为1厘米,则表中数值代表的就是目数。上表没有考虑本来风线已经压漂的作用。举例来说,5.4米大线,铅离水面1米调漂4目。此时,4.4米风线因与水密度差即十分之一左右的重量的一半已经由漂体承担,另一半由竿稍承担。比如各承担2目。即一米大线压漂1目。如果往上捋漂2米,钓深为3米。则原来由漂体承担的2米的风线的水下重量变为2米的水线,一样还是由漂体承担。但是,剩下的2.4米的风线里,有1.2米的水下重量需要漂体承担,会使漂目减少1.2目。并没有2米风线变为水线后计算值的2目那么多。虽然如此,也可以看到,随着钓深增加,部分风线变为水线会使漂目减少的幅度还是不容忽视的,达到上表数值的一半左右。
关于钩与漂尾粗细即漂尾径的合理搭配即钩目是钓组灵敏度的关键的问题前面已经分析很多了。本文主题是考察多少的吃铅量能够“绷紧”水线弹簧,以使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远大于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从而使鱼吸饵的力较少消耗在水线弹簧的伸长上,更多地用在漂尾下降长度即鱼口漂相上,从而保证钓组在即使水线有少许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具备足够的灵敏度。所以,线号与漂尾径的合理搭配就是首要问题。
漂尾径的单位是毫米,线号是一个与线的横截面积相关的量,单位就是平方毫米。所以,线号就是与漂尾径的平方相关的量。不妨假设它们是正相关的,即有:
H=k
H为线号,D为漂尾径,k为相关系数。
根据通常线组搭配,有如下经验:(括号内为另一组适宜搭配)
表4 线号与漂尾径的通常线组搭配表
H |
D(毫米) |
D方 |
k |
0.6 |
(0.5)0.6 |
(0.25)0.36 |
(2.4)1.67 |
1 |
(0.7)0.8 |
(0.49)0.64 |
(2.04)1.56 |
2 |
(0.9)1.0 |
(0.81)1.0 |
(2.47)2.0 |
3 |
(1.1)1.2 |
(1.21)1.44 |
(2.48)2.08 |
5 |
(1.4)1.5 |
(1.96)2.25 |
(2.55)2.22 |
系数k大致介于1.5和2.5之间,取值为2附近的几率高一些。
用excel的回归方程功能,按照括号外数据得到如下方程:
H=2.4
按照括号内数据得到如下方程:
H=1.9
即:H=(1.9~2.4)
细线用较小系数,粗线用较大系数。鉴于漂的极限最少吃铅量主要是为了钓轻口鱼时保证绷紧水线,而钓轻口鱼一般所用漂钩线均较小,不妨系数k取值为2。即大线号数大致等于2倍的漂尾径的平方。由于子线是比大线细一点,密切相关,所以,这样的大线与漂尾径的搭配也是防止粗子线大钩配小细漂和细子线小钩配大粗漂,使钩目严重不满足钓组基础灵敏度要求的情况发生。
问题的关键转化为,与满足钩目要求的漂尾径相匹配的大线,找到其绷紧水线的最少吃铅量。而“绷紧”的程度,取决于水线弹簧在这个吃铅量时的弹性系数“显著”大于与其匹配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比如,达到20至50倍。则鱼吸饵的力就会更多地作用在漂目弹簧的下降量上。也就是达到了水线虽然少许弯曲盘旋,但是实质上却在与漂目弹簧串联时其伸长量与漂目弹簧比较起来相对小很多,对鱼口漂相的影响微乎其微的目的。而此时的吃铅量最少,保证了钓组的灵敏度。
由于在吃铅量增大的过程中,同一个水线弹簧的圈数和外径都会减小,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就会逐渐增大。而需要找到的只是某个吃铅量时,其弹性系数达到与其匹配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30至50倍,那么,在此之前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就是无关紧要的了。
即使如此,仅仅靠理论推导的办法来找到不同号数的水线弹簧的最小吃铅量的具体数值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就需要以实验的方法来获得一些特殊线号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再以理论方法来科学合理地分析,以期找到其中的规律。
实验的方法。选取常用大线各截取1米,分别上端挂定,下端悬垂呈弹簧状。然后挂知晓重量的铅。当重铅加至某一个特定重量时,再加一定重量的小铅,比如0.1克的铅,使得此时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达到水线线号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0至50倍。则此时所挂的加0.1克铅之前的铅重就是1米水线弹簧相对与其匹配的漂目弹簧来说达到“绷紧”水线所需的最小吃铅量。至于钓深,由串联弹簧性质而知,吃铅量与钓深正比相关。
考虑到粗线一般用于夏季钓大鱼,大鱼的鱼口较猛,用较小的倍数就足够了。比如5号线,倍数满足大于20倍即可。哪怕看上去粗线还有若干圈的盘旋弹簧状也无妨。因为串联弹簧的性质确定了,如果大鱼吸饵的力使看上去盘旋若干圈的水线弹簧能够伸长2毫米的话,则此时匹配的漂目弹簧可以下降4厘米之多!而细线一般用于冬春钓轻口鱼,不但要求倍数更高,而且还需要水线相对“拉直”,以消除水线弹簧的迎水面积水阻。倍数需要达到五六十倍最好。
实验过程如下一系列图所示。
图3 实验配铅图。
从左至右依次为0.01克,0.1克,1克。
实验过程中发现0.01克的铅无法使水线长度发生明显的毫米级的变化,就弃之不用了。
用比较精密的仪器称量的铅重。
图4 测量铅重的仪器
专门找了个实验室称量剪铅。
图5 所用大线
可惜家里没有找到1号线。也没有比较高档的鱼线。
图6 一米长1.2号水线弹簧初始长度72cm(以下实验图就不粘贴了)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吃铅量与线号和钓深的关系实验结果汇总表
线号 参数 |
1.2 |
2.0 |
3.0 |
5.0 |
匹配的漂尾径(mm) |
0.8 |
1.0 |
1.2 |
1.5 |
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mm) |
0.0050 |
0.0078 |
0.0113 |
0.0176 |
原长(cm) |
100 |
100 |
100 |
100 |
水线弹簧初始长度(cm) |
72.0 |
61.0 |
48.5 |
46.0 |
初加铅重(g) |
0.3 |
0.5 |
0.8 |
1.5 |
初加铅重后长度(cm) |
99.6 |
99.6 |
99.5 |
97.95 |
再加小铅重(g) |
0.1 |
0.1 |
0.1 |
0.1 |
再加小铅后长度(cm) |
99.9 |
99.85 |
99.8 |
98.2 |
水线弹簧再加小铅后 的伸长量(cm) |
0.3 |
0.25 |
0.3 |
0.25 |
初加铅重时水线弹簧 的弹性系数(g/cm) |
0.33 |
0.4 |
0.33 |
0.4 |
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比值 |
66 |
51 |
29 |
23 |
将上表中的线号和初加铅重(即最少吃铅量)输入excel对应成两列,并用excel的回归方程功能,得到如下方程:
Q2=0.3007H-0.0536
如下图:
图22 实验的线号和初加铅重用excel回归方程得到的方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度还是相当高的。
这就是一米水线(钓深)时为了满足“绷紧”水线的要求所需要的最少吃铅量。
由于吃铅量与钓深正比相关,所以,钓深S米时最少吃铅量为:
Q2=(0.3007H-0.0536)S
由于这个公式是以使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远大于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所需的吃铅量为基础的,不妨将这个公式称为弹性吃铅量公式。
3号线原长1米,水线弹簧长度(即不挂铅自然下垂长度)为48.5厘米,在调漂桶中,水线弹簧长度为22厘米。缩短的一半多的长度正是水给水线的浮力使水线“失重”导致的。水线弹簧在水中失重见下图。
图23 水线弹簧在水中失重使长度缩短(对照图14)
既然长度不同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不同,怎么保证空气中做的实验数据能在水中也可靠使用呢?这就是前面最少吃铅量应该加上的修正值 Q1=0.02HS的作用。相当于在水中实验时,初始增加修正值 Q1的吃铅量,使水线弹簧在水下也先达到在空气中的弹簧原长。也就是弥补了水的浮力对水线的影响。所以,弹性吃铅量公式为:
Q=Q1+Q2 =0.02HS+(0.3007H-0.0536)S
=0.3207HS-0.0536S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个公式。
先来看看右边那个减去的项0.0536S。是一个只与钓深S相关的量。当线号H为零时,吃铅量Q应该也为零。可是公式里却得出了一个负值。这个负值到底有多大呢?钓深S为1米时,负值为0.0536克,就是50多毫克。极端地,钓深5米,负值也不过0.268克。对比一下3号线钓深5米时按照公式需要的最少吃铅量,为4.54克,0.268/4.54=0.059,也就是不过百分之六。所以,去掉这个负值项完全可以。为了保险起见,不妨再计算一下细线钓浅。比如1号线钓1米深。负值为0.0536,吃铅量为0.267,0.0536/0.267=0.20,就是近五分之一。考虑到细线钓小鱼或者轻口鱼时,适当加铅可以使水线绷得更紧,保证钓组更高的灵敏度,所以,去掉这个负值也是有利的。从表5的吃铅量与线号和钓深的关系实验结果汇总表可知,0.3克铅即可使一米的1.2号线的弹性系数满足需要。每米大线再加上0.05克的铅,也只是增加了0.05/0.3=0.167,不过六分之一。那么,去掉这个负值项的含义是什么呢?相当于,无论线号多少,在弹性吃铅量公式的计算结果基础上,每一米增加0.0536克的铅。这对于粗线来说,效果微乎其微。但是,对于细线来说,却是可以比较明显地使水线绷得更紧一些。而增加的铅量占原需要铅量的比例很小,属于“适当”的范围。
于是,弹性吃铅量公式简化为:
Q=0.3207HS
再来看看这个系数0.3207,尾巴上那个0.0007对于结果的影响有多大呢?0.0007/0.3207=0.0022,千分之二!,毫不犹豫,尾巴割掉了。于是弹性吃铅量公式简化为最终形式:
Q=0.32HS
Q为使水线弹簧相对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来说达到足够的“绷紧”程度需要的最少吃铅量,H为水线号数。S为水线长度,单位为米。
如此简洁!靠谱吗?不妨以一些常用线号和水深检验一下。并与枯法师先生的吃铅量公式的结果做一个比较。见下表。
表6 常用线号和水深的弹性吃铅量公式计算值汇总表
线号 |
水深(m) |
弹性吃铅量公式 计算值(g) |
枯法师吃铅量 公式计算值(g) |
1.2 |
1 |
0.38 |
1.1 |
3 |
1.15 |
2.1 |
|
5 |
1.92 |
3.1 |
|
2.0 |
1 |
0.64 |
1.5 |
3 |
1.92 |
2.5 |
|
5 |
3.20 |
3.5 |
|
3.0 |
1 |
0.96 |
2.0 |
3 |
2.88 |
3.0 |
|
5 |
4.8 |
4.0 |
|
5.0 |
1 |
1.60 |
3.0 |
3 |
4.8 |
4.0 |
|
5 |
8.0 |
5.0 |
从表中可以直观看出,线号越小,也就是线径越细,枯法师公式的吃铅量远大于弹性吃铅量公式。有些竟然超过两倍!可能的原因是,枯法师公式过高估计了细线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或者是过高估计了细线被“绷紧”的“困难”程度。如果考虑到弹簧的弹性系数是与线径的四次方即与线号的平方相关,就很容易理解这个过高估计的原因了。
另外,随着线号和钓深的增加,枯法师公式的吃铅量相对弹性吃铅量公式来说越来越小。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吃铅量是与钓深成正比相关的量。由同样弹性系数的串联弹簧的性质可知,弹簧长度(钓深)增加几倍,要达到原来的弹性系数,即保持水线弹簧的原有弹性系数即“绷紧”程度,则吃铅量也应该同倍增加。
弹性吃铅量公式里有两个“极端”情况,容易引起钓友疑惑。首先是细线钓浅的最小吃铅量,感觉“过小”。比如,1.2号线钓1米深,最少吃铅量只有0.38克。半克都不到。能“绷紧”水线吗?从实验来看,不但能“绷紧”,甚至是可以“拉直”。其弹性系数达到与其匹配的0.8毫米漂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66倍之多!这个66倍的含义就是,如果轻口鱼吸饵的力使这样配铅的水线弹簧伸长1毫米,那么,漂目弹簧(漂尾)就完全可以下降6.6厘米!虽然由于轻口小鱼的口腔深度等原因,不可能使漂目下降这么多,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么小的吃铅量足够保证钓组灵敏度的程度。所以完全不必多虑。
另一个就是粗线钓深。比如5号线钓5米深,最少吃铅量达到“惊人”的8克!奇怪吗?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实验得出,每一米的5号线,吃铅量1.5克时,虽然有一两圈的盘旋弯绕,但是其弹性系数已经是匹配的1.5毫米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的23倍。如果大鱼吸饵的力使水线弹簧伸长1毫米,那么,漂目弹簧(漂尾)就完全可以下降2.3厘米!同时,为了保持弹性系数,吃铅量是与钓深成正比相关的量。同样的5号线,钓5米深的吃铅量就是钓一米深的吃铅量的5倍。这个是毫无疑义的。也是很多钓友忽视的问题。
至于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在确定粗线的最少吃铅量时,水线“肉眼可见”每米有一两圈的盘旋,从而使水线的迎水面积增加,受到的水阻也增加的问题,其实也不必担心。毕竟圈数很少,并且并不是真正有那么多的迎水面积,整体上水线仍然是受顺延水阻。况且,粗线是钓口猛的大鱼的,这点水阻相对来说也就无足轻重了。而实验可知,3号以下水线根据弹性吃铅量公式确定的最少吃铅量完全可以达到不但“绷紧”而且“拉直”的效果。
一定要看到枯法师先生在解决最少吃铅量这个大问题上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一些特例性的成果,这种造福广大钓友的初心值得倾佩!
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与温度(季节)也有关,与浸润(钓一会泡泡水)也有关。实验中测得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只表示大线长期卷在主线轴上,到水边刚绕下来时的弹性特征,其对应的最小吃铅量也是此时的值。钓用一会之后,水线弹簧的弹性会减小,对应的满足“绷紧”水线需要的最少吃铅量也相应减少。对于水温较低的季节,这个过程会缓慢一些。如果水线的线径与吃铅量严重不匹配,则可能再长时间也无法达到“绷紧”水线的程度。比如,冬季用2号大线,钓三米水深,却用吃铅量不到1克的小漂钓轻口鱼,想看到清晰明白的鱼口漂相就是非常困难的了。(本公式计算最少吃铅量为1.92克,枯法师公式计算值为2.5克)。如果是在夏季,这样的搭配会在垂钓前期一两个小时感觉鱼口模糊,随后发现钓目增加。必须往下捋漂才能保持原来的钓目。原因就是小铅起初绷不紧盘旋的水线,但是水线经过一定时间较高温度的水的浸润后,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大幅减少,使还是这个小铅也能接近绷紧水线,原来盘旋的水线变为接近直线,就在长度上增加了。
本实验是在室温21℃下做的。如果是在室外做,由于尼龙线的性质,低温时会变“硬”,弹性系数就增大了,“绷直”水线需要的吃铅量也会增大。所以在天冷的季节,使用较细大线时,不妨将最少吃铅量限定在计算值的1.2倍以内为宜。
如果是夏季粗线钓大鱼,考虑到本公式是以超过20倍的水线弹簧与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比为基础的实验,而这个弹性系数对于粗线来说,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也足够高。而且夏季大鱼吃口猛,完全可以在计算值的基础上减少吃铅量,不妨将吃铅量限定在计算值的0.8倍以上为宜。虽然如此一来,5号以上的粗线水线弹簧看上去并未被“拉直”,一米长度内还有两圈左右的盘旋弯绕,但是其弹性系数相对与其匹配的漂目弹簧来说,已经完全“绷紧”了。就是事实上的保证了钓组的灵敏度。如果是冬季粗线钓大鱼或者夏季细线钓小鱼,直接使用按照公式得出的最少吃铅量就可以了。
需要指出的是,弹性吃铅量公式只是为了解决多粗的水线钓多深时需要多重的铅才能保证绷紧水线“吃上劲”这个问题的。也是保证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能及时有效传递至漂尾出现清晰鱼口漂相的一种重要而实用性技术。因此并未考虑方便抛投的问题。(而“解读”一文也明确指出,适当增加吃铅量,不但方便抛投,而且对钓组的速度灵敏度v的影响被“开方弱化”,对钓组的位移灵敏度s的影响极小。所以,为了便于抛投,不超过弹性吃铅量公式的计算值的两倍的吃铅量范围内都是可取的,因为,根据“解读”的结论,如果只是吃铅量的加倍,钓组的速度灵敏度还保留了绷紧水线的最少吃铅量时的0.8倍。)
实验中,对于3号以下主线,吃铅量保证了其弹性系数达到相匹配的尾径的漂目弹簧弹性系数的四五十倍之多。对于3号以上主线,由于一般用来钓吃口猛的大鱼,所以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低了一些,但是也在20倍以上。可以说,这样的设置就是完全保证了“绷紧”水线的“效果”。让钓友清楚明白地知道,这个线径钓这么深用这么多铅,再也不用担心“水线绷紧了没有”这个事了。
但是实际垂钓中,同样线径钓同样深度,钓点距离钓位的距离差别巨大。钓台楞,可以4.5米竿钓3.5米深。钓浅滩,可能用8.1米竿才能钓至3.5米深。虽然从“绷紧水线”的角度来看,它们同线同深,需要的最少吃铅量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抛投到位来说,难易程度相差悬殊。就需要在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得出的最少吃铅量的基础上,根据满足个人抛投需要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吃铅量。
总结:
1,用较大外径的主线轴更有利于用较少吃铅量以“绷紧”水线。
本文是以外径5厘米的主线轴所绕大线做的实验。如果用其它外径的主线轴,可反比得到最少吃铅量。比如,用4号线轴卷的线,弹性吃铅量公式前的系数再乘以1.2。
2、对于钓组来说,水线弹簧就是与漂目弹簧串联,鱼吸饵的力F吸2在使漂目弹簧下降一定目数的同时,也使水线弹簧伸长一定长度。两串联弹簧受力一样,其伸长量之比等于其弹性系数的反比。
3,即使是钓轻口鱼,适当增加漂的吃铅量以“绷紧”水线,以保证钓组的灵敏度,比“尽量”用吃铅量小的漂以减轻钓组重量以使钓组“易于启动”更有效。水线“绷紧”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钓组的两种灵敏度在漂尾的表达即鱼口漂相。在钩目合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的吃铅量总体上就是增加了钓组总的灵敏度。
4,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是一个与吃铅量相关的变量。吃铅量越大,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越大。由于水线弹簧是与漂目弹簧串联,所以水线弹簧“绷紧”的程度就是一个与漂尾径直接相关的量。只需吃铅量使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远大于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就能保证鱼吸饵的力使水线弹簧伸长量相对漂目下降长度来说是个极小量,实质上就是使鱼吸饵的力绝大多数用在鱼口漂相在漂尾的表达上,就是保证了钓组的灵敏度。
5、钓深的增加,相当于又串联一定长度的同一个弹性系数的水线弹簧,如果想让总长的水线弹簧“绷紧”的程度与原来的一样,只需要按照长度同比增加吃铅量即可。即吃铅量与钓深成正比关系。
6、当水线弹簧伸长快达到原始总长时,弹性系数急剧增加。达到原始总长时,其弹性系数就是原材料的弹性系数,其值要远远大于弹簧状水线的弹性系数。虽然一定吃铅量时即使水线并未严格“拉直”,水线弹簧只是接近原始长度,由于此时的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与漂目弹簧比较起来很大,鱼吸饵的力就是极少消耗在水线弹簧上,就是绝大部分用在漂目下降出现鱼口漂相上了。而此时的吃铅量最少,保证了钓组的灵敏度。
7、尼龙线密度按照1.1克/立方厘米,就是比水的密度大十分之一左右。则增加一米水线会使漂尾增加十分之一线重的浮力增量,这就是钓深加大会使钓目减少的原因。
8、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使空气中做实验的最少吃铅量的值较少。空气中时,弯曲盘旋的大线在自重作用下会自然垂下较大长度。其在水中由于水给大线的浮力,会使大线失重大部分,也就是在水中弯曲盘旋的大线靠其自重作用而自然下垂长度减小。所以空气中实验得到的最少吃铅量值需要加一个修正值。修正值为:
Q1=0.02HS
Q1为吃铅量修正值,单位为克。H为水线号数。S为水线长度,单位为米。
9、弹性吃铅量公式为:
Q=0.32HS
Q为使水线弹簧相对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来说达到足够的“绷紧”程度需要的最少吃铅量,H为水线号数。S为水线长度,单位为米。
天冷的季节,使用较细大线时,最少吃铅量限定在计算值的1.2倍以内为宜。
夏季粗线钓大鱼,最少吃铅量限定在计算值的0.8倍以上为宜。
如果是冬季粗线钓大鱼或者夏季细线钓小鱼,直接使用按照公式得出的最少吃铅量就可以了。
10,弹性吃铅量公式的使用前提是,线号与漂尾径应该按照表4或者公式H=(1.9~2.4)D来匹配。H为线号,D为漂尾径。实质还是满足钩目要求。细线用较小系数,粗线用较大系数。这样的大线与漂尾径的搭配也是防止粗子线大钩配小细漂和细子线小钩配大粗漂,使钩目严重不满足钓组基础灵敏度要求的情况发生。
11、3号以下大线使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匹配最少吃铅量时,大线不但看上去被“拉直”,而且“绷紧”程度也相当高,其弹性系数超过相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弹性系数的30至60倍,使钓组的灵敏度得到最大的保证。而5号以上大线使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匹配最少吃铅量时,大线看上去并没有被“拉直”,一米长度上还有一两圈的“盘旋弯绕”。但是其弹性系数超过相匹配的漂尾径的漂目弹簧弹性系数的20倍,而且大鱼吃口猛,钓组的灵敏度也能得到足够的保证。
12、5号以上大线使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匹配最少吃铅量时,大线一米长度上一两圈的“盘旋弯绕”的迎水面积水阻并不大,起码比起相应的圆柱体铅皮座处的水阻来要小得多。因为从整体上来看,一米长盘旋一两圈的水线弹簧大致上还是受极小的顺延水阻。对于大鱼较猛的吃口来说,就是极小量。
13、在确定钓深时,如果线号较小,则枯法师公式得出的吃铅量偏大。如果线号较大大,则枯法师公式得出的吃铅量偏小。根本原因在于,水线弹簧的弹性系数是与线径的四次方成正比,也就是与线号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吃铅量是与钓深正比相关。
14、枯法师的吃铅量公式在一定的线号和钓深的特例搭配下也是可靠的。一定要看到枯法师先生在解决最少吃铅量这个大问题上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一些特例性的成果,这种造福广大钓友的初心值得倾佩!
15、需要指出的是,弹性吃铅量公式只是为了解决多粗的水线钓多深时需要多重的铅才能保证绷紧水线“吃上劲”这个问题的。并未考虑方便抛投的问题。就需要在用弹性吃铅量公式得出的最少吃铅量的基础上,根据满足个人抛投需要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吃铅量。
(后记:
我用了五年时间才琢磨透漂尾巴是个弹簧这个事实。又用了两年多才搞明白水线也是个弹簧,只是一个变弹性系数的弹簧罢了。然后又花了半年时间才彻底厘清不同号数和不同长度的水线的弹性系数与不同尾径的漂目弹簧的弹性系数之间符合实际的数值搭配关系,这是与调钓法及钓组灵敏度直接相关的。然后精心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步骤,花了几天时间,得出实验数据,才整理出这个弹性吃铅量公式。
至此,几乎所有的调钓问题,全在这三个公式中了。精确赋予钩饵子线状态以确定钓组静灵敏度,有了“全调目公式”。精确搭配钓组使鱼口漂相清晰以确定钓组动灵敏度,有了“震荡公式”。精确选择浮漂的吃铅量以绷紧水线保证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的及时有效传递至漂尾,有了“弹性吃铅量公式”。可以说,我以一己之力,创造三个公式,建立了调钓的科学大厦。(大师的定性的经验固然也很重要,然而,定量,精确到公式的定量,才是科学的极致。)
另外,特别指出,“全调目公式”和“震荡公式”这一静一动两个公式,都是调钓方面强大的工具,不但可以用来精确确定钓组的灵敏度,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和分辨垂钓实际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调钓同目钩饵状态,调三钓三与调四钓四有什么区别,调平水钓n目钩饵什么状态,加粗漂尾怎么调钓,怎么选择浮漂的肚形,怎么选择浮漂的尾径,捋漂一定长度漂目不变这个诡异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