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在审判过程中的应用,审判学笔记

多数人都喜欢问“我是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化,“我是谁”这个问题显然不只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心理学问题。因为基于社会和交往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待人,而戴久了的面具慢慢地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最后连我们自己都忘了“我是谁”。

小说《审判》中的k一直戴着自欺的面具,但是他不但不自知还越陷越深,直到从被捕的那个早晨开始,直到一场关于自我的审判结束,k才揭开自欺的面具,开始审视自己的灵魂。

自我调控性一次次拙劣的表演只是与法的不相容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自我调控性低”的现象,而小说中的k也是一个自我调控性低的人,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何为“自我调控性”。

自我调控性意指一个人调整其内在渴望(或理念)以符合社会情境要求的程度。自我调控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监督、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自我调控性低者往往在情境要求与个人理念发生冲突时,他们不管情境如何变化,都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念。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k被捕了,可是k却理直气壮地坚信自己并没有罪,尽管从他被捕的那个早晨开始,看守、法官、律师、画家与神父这些不同角色的人物轮流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在k的案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些人物带着法不断地引导k认罪伏法,但是至始至终k都在抗拒着法,并用一次又一次的拙劣表演来与法撇清关系,坚持自己的无罪之为:

1、看守无所顾忌地吃掉k的早餐,并提议帮他保管睡衣和其他内衣,以及帮他买咖啡,很明显看守是在提醒k一直以来所注重的物质享受的虚无和肤浅,他们在用低俗的方式传递法,但是k并不理会,他只看到了看守是一些诱使他行贿和用卑劣的借口骗吃骗喝的道德败坏的流氓。

2、k在空无一人的审讯室讲台上发现了法官们研读的法律书竟是几本不堪入目的色情书,难道法官真的是k所认为的卑鄙下流的无耻之徒吗?显然k的看法只是自己拒绝接近和接受法的借口,因为威严的法官用色情书只是在告诫k尽快远离欲望的泥潭,认识到法的神圣。

3、律师是法的代表,画家是法的雇佣者,他们都了解法的个中底细,他们都建议k可以不受处罚地活着,那就是k要妥协于法把案子长久地拖下去,而这也意味着k要与法相容,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k并未考虑长远的形势,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单枪匹马地走上了绝路。

4、可以说神父是促使k转变思维,放弃个人无罪理念与法妥协的终结者,在大教堂与神父的这场个人审判中,k终于调整了自己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开始迎合法的要求,承认了自己想用二十只手攫取世界的可耻欲望。

我们看到k在案子进行的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出了极低的自我调控性,一直以来他都固执地坚持以地位、身份等这些世俗的优越性为荣,他坚持自己认为的对的思维来拒绝法对自己的干扰,即使身边所有的人都在用法的逻辑思考,并营造法的环境来引导他的进入,但是固执的k并不在意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也从未根据自己案子的发展和法的威严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生活,从始至终他都在我行我素地使用低级、幼稚的借口和行动来死守自己的信念。

认知失调强制进入法的k却在法的面前出尽洋相

“他觉得像是晕船似的,他似乎在波浪翻滚的大海里行船,海水好像拍击着过道两边的墙壁,过道深处仿佛传来了波涛拍案发出的哗哗声,过道本身好像在颠簸,在回转,在过道两旁等着的当事人似乎也在随着过道沉浮”。在法的办公室里,k头晕眼花,脑袋直打转,他不能思考,也无法行走。

原本k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随门房参观了法院办公室,但是在空气污浊的办公室,k昏头昏脑,无法自主思考和行动,俨然成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其实这是k第一次主动与法的深入接触,尽管他此次糟糕的生理反应让他出尽洋相,但至少他清晰地感觉到了法的强大力量,他也开始怀疑自己旧有的支撑:“这种骤然的变化倒叫他感到有些害怕了,也许体内正酝酿着一次剧烈的变革,让他再经受一次考验吧”。

从小说中我们得知法无处不在,法也在时刻唤醒执迷不悟的k,但为何当k主动进入法的时候,却无法顺利融入法呢?其实这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指出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两个认知因素之间的不一致,它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如小说中的k,一直以来他的态度是蔑视与反抗法,并拒绝一切与法有关的人和物,重要的是他最在意的是自己优越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也疯狂地迷恋女人,深陷欲望的泥潭无以自拔。此外他一直站在法的对立面,嘲笑和抗拒法的存在和威严,所以当他在法的办公室,看到法的真实面目和感受到法的无处不在和强大后,他旧有的思维受到了动摇和怀疑,他那些为之骄傲的世俗支撑也变得脆弱不堪。所以对法的顽固抵抗和法的无声无息的渗透的两种相对立的思维的斗争让k差点晕了过去,甚至虚弱到无法照顾自己,只能任人摆布。

心理反动法所阻挠的都促使了k的背道而行

“K伸出两臂抱住她,把她搂到胸前,她默默地把头枕在他肩上。”在律师的家里,K全然不顾为他奔走的叔叔和尽心尽力为他案子帮忙的律师与法院书记官,就明目张胆地任由自己放纵欲望与律师的女仆鬼混,众所周知,律师是法的代表,但K却公然在法的身边挑衅法,反抗法。

并且他这种藐视法的行为一犯再犯,“那女人确实把他吸引住了,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可以向这种诱惑屈服,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不能这样做”,K再次屈服了门房女人的诱惑,而他屈服的真正理由是报复法“把这个女人从预审法官和他的下属手中夺走归自己所有,也许是对他们最合适的报复”。

不管是律师的女仆还是门房女人,他们都是懂法的,他们在法的主宰下引导k意识到了法,在k的案子上她们也愿意帮忙,但是藐视法的权威的k却拒绝接受帮助,甚至认为拥有了属于法的女人,自己就能反抗法。

尽管法官曾用色情书暗示k要远离或阻止欲望的泛滥,尽管法无时无刻在向k伸出援助之手靠近并引导他走出欲望的泥潭,但是k非但不领情,并且还反其道而行,一次又一次地利用欲望来企图报复法。而k的这种做法也体现了“心理反动”的人性心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在做判断或选择时,如果他人给的意见太过明显或是嚣张,就会觉得对方想逼我们就范,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威胁,为了保护自主性,多数人就会产生心理反动。并且自尊心越强的人,这种心理反动就会越明显。

所以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想法设法引导甚至强制K认清自己的罪行,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地位和贪恋的欲望时,K唱反调的反动心理就产生了。并且为了维护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尊严,K反抗的意愿愈加强烈,甚至自毁前途钻法的漏洞来揭露法的腐败和荒唐以此来抵抗法的传递。

结语

雨果曾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小说中的K被身份、地位和无尽的欲望等虚无的面具麻痹了初心,而当法一步步深入,当画家和神父揭开K自欺的面具后,K沮丧不已,像贼一样迫不及待地逃离了现场。自欺的面具被人揭开,也就意味着K旧有的生活被抽空,K再也无法坦然面对那个一直被抑制在黑暗深处的自我,最后他选择了自取灭亡。

但是在赴死的路上,K真正觉醒了:“我唯一可以接着做的事是,自始至终保持理智、镇静和富有分析能力,我总是想用二十只手来攥取世界,我的动机也并非十分值得称赞”。

所以最终K亲手撕碎了世俗的面具,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错误,尽管对于K来说死亡是必然的结果,但他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临死之际他看到了远方出现在灯光下的细瘦的身影。

剪辑交流

ps转格式色彩空间选择哪个,ps adobergb和srgb设置

2022-10-16 14:18:39

剪辑交流

cad快速看图永久会员,cad快速看图免费会员账号

2022-10-16 14:20: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