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发展时代,大部分信息壁垒已经消除,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获取信息。真的是一个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的书生。
以前我们想读一本书,可谓“煞费苦心”。从图书馆和朋友同学那里借是常事,现在下载APP就能轻松搞定,这就是互联网的优势。
然而,我并不是在吹嘘互联网有多么傲慢和强大。这显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如果我说得太多,会显得我很笨拙。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电影,职业也和视频剪辑有关(虽然看电影不多)。或许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很多动漫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多如牛毛。许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MCN机构在这一浪潮中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工作。
我在这里不是打击某些员工的自信心,也不是给即将入行的新人泼冷水。因为这行是吃年轻饭的,而且不是干这行就能发光发热的。
下面说说作为编辑需要学习的技巧。
首先你得了解一个编辑软件。市面上主流的剪辑软件是Adobe Premiere for Pr。苹果的Final Cut Pro简称为FCP。还有其他的像爱剪子,edius等等。在这些软件中,Pr被广泛使用。
第二,你要对一个视频剪辑后进行打包和特效,所以你需要使用特效打包软件,比如Ae、C4D、Ps等等。
以上基础软件是必备技能。不管是你的纯剪辑还是特效剪辑。这些都是必备技能。
除了这两点,你还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一、视听语言中涉及到的蒙太奇,一些相关的动静态镜头的衔接、升级、降级、轴处理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一行似乎没有门槛(意思是不经过正规的职业考试就可以入行)。但它与一个人的艺术技巧有着真实的联系。因为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视频片段涉及太多的艺术因素,审美是第一位的。没有一个高标准的审美标准,你就无法应付市场上观众对你作品的认可。当然你可以说大家都很难调整,但不是说你要照顾到方方面面,而是你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兼顾作品的艺术风格,走中间值!这让很多知名影视制作人和导演都很头疼。
我们举个小例子。你在公司剪了一个你觉得很棒的宣传片,去找你的领导或者甲方审核。你的领导或者甲方可能第一时间批评你的工作,这样既不对也不好。轻一点的就打回去重新编辑,重一点的就直接辞退。
但是,你自己去看,却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时候你首先会质疑是领导在给你设圈套还是甲方在给你穿小鞋。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当你把剪辑好的片子给别人看的时候,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缺点,而外行人只能从你的画面和故事线中挑你的毛病。相信这不是个例,而是每个行业的“通病”。
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当你第二次、第三次修改草案的时候,你会发现,给你提建议的领导或者甲方,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渐认可了添加了一些元素的视频,开始被认可,最终通过。但投放市场后,就一塌糊涂了。
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领导和甲方的错,而是大家都没有拿到“中值”。同样是你,你的领导,你的甲方开发的视频或者设计方案,也不能迎合大众的胃口。
你可能会问,你是怎么得到中值的?应该用什么来衡量中值?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标准。
我们都知道审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时装周。有人觉得维密时尚,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觉得巴黎时装周洋气,有人嗤之以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的人觉得AJ或者椰子鞋好看,有的人觉得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无法与公众协调!
但是真的找不到审美的中间值吗?你不能测量它吗?
排除一些不懂装懂的附庸风雅的人。就剪辑或影视而言:一部好的视频或电影首先要有一个主题,一个故事线或一条情感线。这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因为在大众眼里,一部电影就是看故事,看情感走向,看人成仙,看坏人死,一条新闻就是信息。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一起讨论这个作品的质量。其次是审美。编辑或创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能给他们穿牛仔裤。《复仇者联盟》不能让美队穿汉服。
编辑也是如此。在最后一个镜头里,你去了祝英台和梁山伯一起学习,在下一个镜头里,美国队和雷神队比赛。这是一种夸张。其实你在剪辑每一个镜头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影片的整体节奏。把摄影师拍的废弃镜头扔掉,不管每个镜头给多少秒,这个镜头的关键节点在哪里,这个画面是否需要,都要在你的片子里体现出来。除非有一些特殊要求,你作品的每一帧都可能让你的作品“刀神,刀魔”。
所以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个视频可以分发给两种人,一种是观众,一种是同行。先有观众看故事,再有观众看,哪怕同行只看技术。除了剪辑技巧,只有艺术技巧,包括同行对你作品的欣赏。
说了这么多,你还在找“中值”答案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答案。因为所谓的中间值是和谐的。你的电影,也许你觉得够了。有什么诀窍,到底是什么镜子,最后还是得符合视频的主旨。所以剪辑没什么花哨的,符合大众口味才是最值得做的事。那么审美就是你急需提高的重要技能之一。因为发现你缺点的同行会把你喷的体无完肤。(谁叫你跟他吃同一碗饭呢?如果你不做,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满足。)
审美的中间值,符合大众的口味,符合同龄人的口味,又有独特性。而不是迎合某个领导或者你的个人口味。味道真的很独特。你抓不住,也找不到标准。就像厨师永远做不出让所有人都觉得好吃的菜一样。因为中餐里的调料都是“适中”的,而且比较多。不像肯德基和麦当劳,可以批量生产。
那么如何衡量呢?
《大话西游》大家应该都看过或者听过这部作品。当时放在一部很经典的影视里,当年票房却一炮而红。当时人们并不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因为当时的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改变西游记主题的烂片。那么为什么这部曾经烂片经过岁月的洗礼还被奉为经典呢?现在新片《三国》(于荣光和艺鹭主演)和《封神榜》(于和伟和克劳迪娅主演)又被当成烂片了?
故事变了,风格变了,审美变了?其实这两部剧或者更多的剧都是可以让一部分人喜欢的,只是这部分人还没有长大,就像当年喜欢《大话西游》的人现在都长大了,所以当年不喜欢《大话西游》的人的声音已经沉寂了。
这个道理可能是另一种心理现象。但它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为编辑设定一个标准,有或没有它呢?那么“中值”就如同衡量标准一样,等不起,也等不起。因为这个假设不成立。
那么如何才能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视频剪辑的使用呢?除了看大量的电影,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早期的动态。
我们都知道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个视频片段都需要一个前期策划。那么用剪辑的思维去做视频或者电影策划,就会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影视公司或者其他视频公司会在后期剪辑中做导演和编剧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相关用人单位大多会在招聘广告中这样写:会拍摄,会剪辑,有特效,有文字功底,能参与前期策划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方案。甚至有些公司要求你出现在镜头前!(关键工资给的少)
对于那些想入门和准备入门的新人来说,剪辑的烦恼几乎都在这里了。没有标准成为标准。充分发挥你的不是你的技术,而是你的勇气。
所以武功招式中很少有擅长练内功心法的。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