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与网络谣言的治理方法(新媒体时代提高媒介素养)

[摘要]很多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缺乏理性思考、盲目相信谣言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既要查处谣言,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又要努力提高公众的新媒体素养,使其具备足够的求证意识和信息鉴别能力,保持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理性对待网上信息,避免轻信和传播谣言,主动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的社会危害。
如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网络谣言往往接踵而至:“没有谣言的鼓励、伴随和加剧,从来没有发生过暴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网上也是谣言不绝,如“罗玉凤在美国病逝”,给人们带来心理恐慌,甚至导致一些人行为不端、退避三舍,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应对和处理网络谣言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共同治理网络谣言的机制,最大限度铲除网络谣言滋生蔓延的土壤。对恶意造谣、传谣等行为进行查处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网络谣言“病毒式传播”的重要原因在于部分网民缺乏理性思考,仅凭自己的感性甚至感性认知就深信不疑,盲目跟风转发,无形中助长了谣言的负面影响。为此,有研究者总结出一些规律: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辟谣,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阻止谣言传播。可见,谣言不仅止于公众的“治”,也止于公众的“智”。引导广大网民自觉提高新媒体素养,将极大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势头,极大降低其不良后果。
疫情中的谣言:
突破理性“肆虐”
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是缺乏事实依据,发布者目的性很强,而且往往是恶意的,这是其与信息失真的本质区别。大量的谣言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不是因为文本本身完美无瑕,而是因为所有收到谣言的人在内容上都是“不设防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谣言是“群体在说话”,表现出社会公众或某个群体的某种认同、焦虑或求证的需要。
谣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运动,它总是起源于一个重要的、扑朔迷离的事件,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一个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答案。事实上,谣言的传播和变化过程表明了人民需要寻求解释和缓解自己的情绪宣泄和情绪释放。这种心理往往会让大众完全被情绪和情感占据,完全没有思考。这样一来,漏洞百出甚至破绽百出的谣言就被当成了完全的真理。
在这次疫情中,出现了两个关于“张观这个人物的传言:一是在香港工作的邓姓女子隐瞒父母病情,全家在香港多家酒店住宿,导致病毒传播。很多人编造信息,说她父亲是WISCO前主席,曾因贪污被判刑,现在“神奇出狱”赴港。经证实,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另一个是武汉女子监狱一个叫黄的刑满释放人员非法进京,阻碍了当地疫情的防控。有人在网上猜测,此人是一名已被“免职”的前高官的“儿媳妇”。后来有关方面曝光了当年的判决结果,这个说法就被打破了。事实上,这些谣言的“出笼”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态,即对某些贪官的腐败和“特权玩弄”行为深恶痛绝。
然而,有关武汉“零号病人”黄的传言更“离谱”,因为公布的毕业生信息中,每个学生都采用了“姓名和照片简要信息”的基本配置。只有这个2012级研究生“黄”,没有照片,也没有个人简要信息,有人断言他是“零号病人”,甚至称他为“死人”。这种说法反映了人们对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不信任,但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这种判断缺乏基本的合理性。2012届硕士研究生应该在2015年毕业。目前没有其他信息证明黄某出国深造和就业,所以她肯定早就离开这里了,不可能接触到病毒,更不可能“病死”。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理性思考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即使很多人站出来澄清病毒,公众仍然拒绝相信。直到黄某出来说自己在成都正常生活工作,这个谣言才渐渐消散。足见任何可靠都是社会性的,只有被人所属的社会群体认为“真实”的才是真实的。
新媒体素养:
堵住谣言的“防火墙”
从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看出,网络用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人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缺乏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识别能力,也没有质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自然没有主动求证的意识,最终导致很多谣言充斥网络。大量网民不明真相,热衷传播谣言的现象背后,说明全民新媒体素养仍有欠缺。提高人们的新媒体素养也成为切断谣言传播路径、根除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之一。
李仁妮和巴里魏曼在他们的著作《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指出,在互联网驱动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人们应该具备新的媒介素养,这种新的媒介素养至少应该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交流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和道德素养。总之,提高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就是“媒介能力”的培养过程,强调拓展公众使用自媒体、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的能力和技能,促进人们成为批判性、主体性的网络使用者和信息传播者。其中,怀疑主义和批判态度被认为是有效提高“媒介能力”的重要基石,其核心是提高网民“讲故事”的能力。第一,做一个理性的网民,面对网上的虚假信息要有一定的怀疑意识,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避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信以为真,搬弄是非”的境地。
其实很多网络谣言缺乏基本逻辑。普通人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一眼看穿,但仍有人不假思索,指指点点,发出微信,成为谣言的“中转站”,进一步传播。这说明网民缺乏新媒体素养的自觉,“不是不可以,不是真的”。其实,网民有觉悟就够了:在网上发布信息的人,大多和自己差不多。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核对意识,甚至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言不逊。这样的信息自然不能无原则无条件的相信。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才能明白网络空间并不是一片“净土”,也会充斥着流言蜚语、谣言和谎言,让我们更加清醒理性,更加怀疑。
只要每个网民在看到似是而非的网络信息时,多问几个原因,多思考,甚至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作为参考,就能戳穿网络谣言的“马甲”,让大部分谣言“原形毕露”。如“泉州隔离酒店坍塌事故”后,有人编造“吴入住泉州新嘉酒店,未逃脱追捕”的谣言。其中有一系列的“槽”,一些细节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可能存在“欺诈”,但有些人完全忽略了这些。甚至在谣言被有关方面辟谣后,还有人在网上“辩护”:即使“吴”不会事事亲历,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吧?小人物的命运被包裹在历史中。难道我们不能嘲讽生活的荒谬吗?
因此,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网民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自觉形成求证意识、批判精神、质疑态度等。可以大大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自然减少其负面影响。此外,网民文化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抑制网络谣言的重要武器。
谣言的根除:
政府和媒体必须“在底层”
提高网民的新媒体素养非常重要。理论上没有问题,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实施。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有关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对用户进行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从而有效提高用户识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进一步探索,要想彻底杜绝网络谣言,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网民成为“全能超人”,拥有“锐利的眼睛”,洞察所有网络谣言,还需要形成一种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网络谣言的不断滋生。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人们的网络责任感,提高理性发布信息的自觉性,少发甚至不发虚假信息,避免谣言。但是很容易回到提高新媒体素养的话题,陷入“鸡和蛋”的争论。3354只要网友不信,头发就白了,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社会影响。
所以,更现实的治病方法是充分调动机构媒体,让这些机构充当舆论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在互联网时代,职业媒体人的核心价值不再是简单地收集信息,而是形成强大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培养一双善于识别虚假新闻的慧眼,从庞杂的信息中快速筛选和识别真假信息,将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呈现给公众,并及时主动地发现谣言,同时揭示真实情况和准确信息,从而为人们提供充分的确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网络谣言往往与社会信任呈现出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是社会矛盾的“放大镜”和“火山口”。某些地区、某段时间内的谣言是一个明显的“风向标”,说明当地的社会信任出现了危机,甚至是严重的危机。可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要以“听民意,解民忧”等沟通对话的方式,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网络谣言,安抚民众的情绪和情感,给火山降温。有学者提出:“管理舆论,需要超越单一维度的小逻辑,从舆论、社会心态、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中寻找系统的大逻辑,找到解决舆论管理难题的正确路径。”
标签
当今社会,各种网络谣言频繁发生,需要形成完善的应对机制。应对网络谣言,需要对谣言信息本身进行打击和追查,有时甚至动用各种公权力打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谣言。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要消除网络谣言快速传播的社会环境。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新媒体素养,帮助他们具备批判精神、质疑态度和求证意识,学会识别网络谣言,自觉杜绝虚假信息
同时,政府和媒体也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除了教育和培养网民逐步提高新媒体素养,媒体还需要及时披露真实信息,打压谣言的滋生空间。政府需要顺应民意,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谣言。否则“造谣、辟谣、再造谣”的恶性循环会长期重复,整个社会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谣言治理上。
(作者:杜继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薛彤,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
资料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20年4月最后一期)

其他教程

原神稻妻角色配音(原神稻妻珊瑚宫bgm)

2022-8-15 11:34:39

其他教程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软件简介(倾斜摄影 建模)

2022-8-15 11:37: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