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爱普生展示AR智能眼镜。图/IC图
近日,罗永浩正式公布了旗下新创业公司瘦红线(意为:瘦红线)。此前宣布退出所有社交平台,将选择AR再次创业。“我们相信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AR再次成为行业热点。目前Meta、Google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AR,苹果也一直在传出其正在研发AR的消息。就连沃尔玛也宣布将收购AR技术公司Memomi。腾讯和字节跳动也在收购AR。
AR(Augmented Reality),字面翻译为增强现实,是一种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技术。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各种“变脸”自拍效果。AR也被认为是进入元宇宙的入口之一。在元宇宙中,AR技术提供的“沉浸感”不可或缺。
2015-2017年,AR技术一度在国内掀起创业热潮,但最终热度消退。一些AR公司撤资跳槽,少数入驻的AR公司转向B端。但是,在C端突破更大的市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是所有AR公司的梦想。
这一天何时到来?贝壳财经记者在采访了多位AR行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后发现,与其他新兴技术不同的是,要想实现AR技术主导的元宇宙,除了AR技术本身,还需要海量的三维内容、足够的沉浸式光学技术、匹配的云计算能力,这些都是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
自进入国内市场以来,AR技术已经发展了七年。随着近年来新技术的出现,AR产品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在元宇宙浪潮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第一把火没多久,几亿的融资只能维持两年。
2015年到2017年,受谷歌眼镜和AR游戏《宝可梦GO》的影响,AR技术一度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北京李生科技的负责人董源有在AR行业创业的经历。2016-2017年,开发了以儿童学习为主的“AR地球仪”和“AR卡”。只要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地球仪和卡片,就能看到相应的动物或建筑,有相应的解说和互动。其实现形式与《宝可梦GO》类似。
不过,目前该产品已在网购平台下架。董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成本高是AR产品最大的问题。他算了一笔账。“除了程序员,我们AR产品的技术团队还需要建模师、动画师、美工等。加上商业、营销和管理。100多人的团队一个月产生200多万的成本,一年就是2000-3000万的工资支出。再加上运营时需要投入云服务器,如果融资规模没有过亿,我们活不过两年。”
相对于极高的投入,AR产品所能产生的利润很难覆盖成本。据果壳财经记者搜索,目前仍在平台上的AR地球仪价格多为100元至500元,购买者多为出于教育目的购买的家长。
果壳财经记者发现,AR之所以能成为热点,是因为它带来了比手机和传统电脑更多的体验。对于习惯了当前交互形式的人来说,AR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其局限性主要在于仍然不舒服的消费体验和过高的成本。
由于种种原因,惨淡的销量让AR行业难以为继,更无法吸引开发者。最终整个行业生态逐渐贫瘠,被迫淡出大众视野。
“2015年以后,国内涌现了很多VR、AR品牌,大部分都在C端市场,但后来很多企业慢慢消失了。”杭科技联合创始人、事业群总裁向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剩下的大部分企业都在B端找到了新的市场。”
从C端到B端,AR技术正在慢慢积累。
“在发现C端道路‘不好走’后,谷歌和微软开始为B端和G端提供服务。微软的AR眼镜甚至获得了一个大订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款标准版的HoloLens耳机售价3500美元,可用于查看真实环境中的全息图像,与手势和语音进行交互,显示地图和指南针,并通过热成像显示黑暗中的人。它的潜在应用让美国愿意为AR眼镜昂贵的价格买单。
在国内,很多AR公司也在B端找到了应用场景,比如国内AR软硬件产品开发平台杭班苓科技生产的5G工业防爆AR头盔Rokid X-Craft。这款产品可以“套”在标准安全帽上,通过视觉交互弥补人工缺口,从而提高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目前,该系统已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用于油田检测。
华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从下游应用来看,AR可用于工业制造、购物等多个场景,以及与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在商业市场上,AR头盔可以用于化工、电力、轨道交通等工人领域。”
向认为,2015-2022这七年间,AR和VR行业也产生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包括渲染、分辨率、舒适度、续航等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以AR眼镜为例,谷歌眼镜在初期研发时采用的棱镜技术,棱镜厚度较高,导致产品很难做到轻薄便捷,也很难提高可视角度。此后,光学技术经历了棱镜、自由曲面、水盆、光波导等光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光波导技术已经成为AR眼镜的主流解决方案。该技术利用全反射原理解决了光学横向传输的问题,使得产品镜片轻薄,类似于普通眼镜。目前微软Hololens和Rokid Glass 2都应用了这项技术。
根据知名咨询公司Digitimes的预测数据,2022年年中全球AR增强现实产品出货量有望达到135万台,同比增长约309%。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121.4%左右。
面对元宇宙,AR产品能否“回归C端”?
要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AR必须在C端占据一席之地。果壳财经记者发现,各大AR眼镜厂商也在2022年推出新品。
7月6日,果壳财经记者在JD.COM搜索AR眼镜,发现排名靠前的雷鸟Air AR智能眼镜和Rokid Air AR眼镜售价约3000元,销量和评价达到1000元,而微软HoloLens2售价近3万元。国产AR眼镜的价格和中端智能手机差不多。
“AR眼镜将在2020年逐步回归C端‘战场’。”向告诉壳牌财经记者,“AR眼镜将保持快速增长,整个市场将会升温。”
果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由于元宇宙和数字馆藏兴起的“带动”效应,面向C端的AR产品逐渐增多。
今年,人工软件公司商汤科技与敦煌文创、徐悲鸿美术馆合作推出ar数字文创产品,既有实物,扫码后还能看三维动画,上架后迅速售罄。尚科技数字空间事业群数字娱乐事业部总经理栾青告诉果壳财经记者,AR是最自然的人机交互,应用空间巨大。但是,AR技术本身就是内容的载体。如果没有相关的内容生态,也会影响用户在AR世界的体验。
就像扫描AR globe的动画内容需要动画美工和3D建模师一样,AR内容的呈现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只有大厂可以投资,这就形成了非常大的瓶颈。”颜青说。
在她看来,如果能够通过AI技术来代替人工制作AR内容,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大大缩短制作周期。这也是商汤科技希望通过AI“降本增效”的方向之一。“AR在很多场景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包括文化旅游的探索,文化和cre的应用
然而,一些分析师对AR产品的发展持谨慎态度。目前,更名为“元”的脸书是在元宇宙道路上走得最深的一个。但其在大规模投资VR、AR等相关产品后,业绩和股价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6月22日,天风证券(TF Securities)分析师郭明在社交平台发布预测称,Meta推迟了2024年以后所有新的耳机/AR/MR硬件项目,并将2022年的出货量预期从1000-1100万部下调至700-800万部,降幅为25%-35%。
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不是取代而是增加。
AR眼镜以其轻便、便捷的优势备受关注。华创证券认为,AR技术与近视镜片的结合,未来有望发展成为手机、电脑之外的个人“第三屏”。
向表示,即使AR眼镜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或“第三代计算终端”,也无法取代手机和电脑的作用。“尽管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我们的许多工作仍需要在电脑上完成。AR眼镜不会取代手机,而是做一个‘增量’。”
向文杰预测,在B端,AR眼镜将在十年内成为第三代计算终端,C端的发展也离这个时间点不远了。“现在AR产品的发展阶段和2005年到2007年的智能手机很像,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AR产品带来的想象空间不仅于此。“我们曾经想开发一款可以‘扫描一切’的App。比如在手机上扫描一个物品,就可以跳出关于该物品的信息提示,让各种应用提供商提供小游戏、教育、阅读等内容。”东原说。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AR技术可以做的更多,比如直接利用三维投影将远处的人物投射到现实空间中。目前很多艺术党已经可以利用AR技术让3D动画角色与真人同台表演,但这只能通过镜头才能看到。“在真实场景中再现全息投影非常有限,在阳光下几乎不可能做到,而且光线受空间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很多AR场景目前只能在手机中呈现。”董源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AR产品的信息交换界面是立体的,它的信息集中度更高,所以我认为它会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带给你更身临其境的体验。”颜青告诉记者,“如果只是局限于手机,是不可能突破视角限制的。它的理想状态是实现透明介质的空间投影,但这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限制。目前AR产品的硬件载体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我们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还在不断突破和努力的过程中。”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罗一丹编辑许超校对李铭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