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未来注定是大有可为的,但前面还有很多现实问题。第一个问题是AI音乐的版权和侵权问题。AI音乐是原创吗?是作品吗?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果申请版权,作者是谁?
今天,我们邀请成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版权协会首席版权专家张教授来谈谈这个有趣的话题。
机器人指挥乐队据新华社
记者:随着AI的快速发展,音乐AI开始逐渐具有“输出作品”的属性。关于其创作的作品能否拥有版权,曾有过无数次热烈的讨论。你觉得AI写的音乐可以受版权保护吗?
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备受关注。AI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创造价值的媒介,是一种技术手段。AI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围棋,无人驾驶汽车,翻译,临床手术,比如人脸识别,刷脸支付等等。AI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做了很多探索。从世界各地,艾“写”流行歌曲,小说,电影剧本,甚至绘画,诗歌和散文。我们在表现手段、“创作”模式、想象空间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
根据各国现行的版权相关法律法规,音乐AI不能申请原创版权。根据我国对著作权的定义(《著作权法》),“著作权是著作权法赋予民事主体对作品及相关客体的权利。”其中,民事主体是指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记者:AI音乐不是版权作品。这是否意味着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保护处于”空缺”状态,人工智能研发的权利。d人员也处于“真空”地带?
张:AI创作是基于原创音乐作者海量作品的积累。通过艾“提取-拆分-重组”的系统化过程,这样的创作是有争议的。目前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个过程不属于独立音乐创作。因为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AI只是创作的辅助工具,这种工作永远是人类主导的创作行为。
目前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智力劳动的成果,是独创性的表现。音乐目前只能算是基于音乐作品海量数据,站在人类创作成果肩膀上的“二次创作”,只是丰富了创作活动和表现形式。记住,这只是再创造。不能叫原创,也不能叫作品。
如果有一天,一件作品被定义为:一件作品是智力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果。同时将AI作品加入作品范畴,则另当别论。
记者:目前业内争论的焦点是,音乐AI在对一首歌曲进行“再创作”之前,是否需要征得该歌曲著作权人的同意。
张:AI在音乐领域应用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Deep Bach”(深度巴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的作品早已进入公有领域,不涉及版权问题。然而,如果你想指导人工智能写一首刘欢风格的歌曲呢?首先,它需要大量学习刘欢的作品,而这种学习肯定会涉及大量的抄袭,这可能会涉及侵权。
从著作权的起源来说,著作权法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因为创作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需要创造性的灵感、思考和研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很少有创作者能一辈子保持作品的稳定产出。因此,版权制度的出现变得非常必要。
记者:那么,AI能否创作出全新风格或内容的音乐作品,可以“合理使用”呢?
张:当然可以合理使用。你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是否使用过其他原创作品?如果聚集了多部原创音乐作品,要从尊重原创、尊重作者、倡导创新的角度,主动告知原作者或声明。即使做了公益行为,商业行为也要遵守纪律,按商业逻辑运作。
记者:针对AI音乐流行的复杂局面,音乐界有没有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张:采用“公司作品”的模式来保护人工智能音乐,是一条正在探索的道路。我国《著作权法》也规定,在一定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视为作者,这里的“视为”实际上主要解决的是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也有AI R & ampd人员被选择成为作者直接保护版权。例如,英国1988年的《版权、设计和专利法》规定,对于计算机生成的作品,“将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组织起来的人可以被视为作者”。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但都有相对严格的限制。
还有一个方向。如果AI创作的音乐不是用于商业用途,AI软件开发者也没有申请其著作权,那么这些AI音乐的创作也应该被视为公共资源,自然不涉及侵权。
目前国内高校的科研人员也开发了AI实时伴奏。这款产品除了“解决”版权问题,还解决了KTV中伴奏不准、“二度创作”客户自己演唱、跑调等问题;歌词可以复制粘贴进行屏幕演唱,还增加了实时声音修正和歌声美化的功能。但是,这些所谓的解决版权问题的方法,并没有真正得到专家、行业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记者:目前关于AI音乐的版权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并没有相关的版权支持,但这并没有影响AI音乐公司的发展。能否预测未来音乐AI版权的走向?
张:AI音乐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无限的。一大批行业巨头在AI音乐的赛道上入局,如网易、Aauto Quicker、苹果等。在线音乐平台发展迅速。
音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音乐AI的出现,还要创造一个新秩序:AI作品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行业自律和监管要与时俱进,版权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配套设施要完善提速。成都金关记者陈慧茹编辑何启铁编辑宋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