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从鄙视到“真香”,为什么近年来网剧精品频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凌玉子]
最近观众被“烂片”刺痛,恨铁不成钢。他们甚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不如网剧。
果然,什么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说白了,这几年国内影视业如果有什么强势的“概念股”不断洗白偏见,那一定非网剧莫属。
然而,所有自圆其说的新事物都伴随着大众认知的模糊,单单“网剧”一词就值得重新评价。
什么是网剧?
“网剧”:百度百科词条给出了——的定义,一种专门为计算机网络制作,通过互联网播出的剧集。
显然,这种基于“网络”的命名方式是针对“电视”剧的。
人类对“戏剧”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它演变成了许多形式: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哑剧…
如果把电视剧和网剧放到这个序列里,就会看到一种明显的违和感:别人的前缀文章都是描述质感、形式、表现方法、内容,唯独这两个只规定了播出环境和播出载体。
歌曲、舞蹈、音乐、文字、哑语.都是“用什么来演一出戏”。“电视”和“互联网”呢?是“去哪玩”。
“玩什么”当然是有意义的,可以决定外貌的差异。“在哪里演奏”似乎并不重要。你们会讨论桌上和茶几上哪个更好闻,还是听车载收音机好还是半导体收音机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和载体还是会有反向的动力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内容和风格赢得之前意想不到的空间,以及扩散的空间。
“汽车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哪个好?”真的是一个很傻的问题,但正是车载收音机的出现,让它在二十年前“仅限于遛鸟听京剧”的垂死声音媒体,突然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存在方案。
网络也是一样: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地方,更是一个新的机会。
这个新机会的价值可高可低。破是一种自欺欺人,是对高标准、严要求的仓促逃避;完成了,但这是自我审视和自我突破的关键,是一次希望之旅,去突破围墙,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从“接受的态度”出发,其实所有的日常媒体都可以分为“前倾”和“后倾”:在手机和电脑面前,身体和脖子前倾,整个人的专注度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看电视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趴在沙发上。
所以,网络是“前倾的媒介”,电视是“后倾的媒介”。
“后仰”让人更放松舒适,“前倾”让人更享受更感性。
网络剧的特殊性在于,它用一种来自后倾媒体(电视剧)的内容形式,把你拉回前倾媒体(网络、电脑)的关注情境。
这就决定了它总是需要更强的节奏感和更高的附着力:情绪慢下来,沙发前昏昏欲睡的大叔可能懒得换台,而全神贯注在电脑前的年轻网友却没有兴趣点开下一集。
找到这种“节奏感更强,附着力更高”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网剧经历了什么?
中国第一部网剧《暗黑者》诞生于2014年,其新风格在一开始就迅速井喷。当年全网在线资源205集、2918集,点击量超过100亿。
发展的速度暗示了未来的前景,却催化了当下的无序:当整个行业的发展完全超出预期,一个大规模的市场突然打开,在生产、生产、流通、营销的各个环节,实际上没有人做好准备,更没有任何机构有资格、有底气提供指导、模式和标准。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剧野蛮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它们却继续处于内容鄙视链的底端。3354,没有门槛,泥沙俱下,缺乏监管,心安理得,无所畏惧,鸡毛遍地,满天飞,遍地是草,是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在积压的事情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电视剧垃圾桶。
即使是性能相对突出、流量较大的爆款,也以无厘头、脑洞、反流派,甚至震撼人心、山寨、恶搞著称,仿佛是拉长的草图、放大版的Tik Tok。
无论是《万万没想到》 《十万个冷笑话》还是《考高分男士》似乎都只有定位于“让年轻观众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下会心一笑”甚至“提供人们吐槽,让网友宣泄情绪”的缓释剂
只为了让你一边笑着骂我“毒”,一边追着我“根本停不下来”,似乎才是网剧最大的荣耀和骄傲(有些剧甚至会让主人公说出“我和上一季不一样了”的神奇对话,明明是主动二次,摆出一副笑话主流、嘲讽经典的解构力量)。
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低调边缘化开始,逃离资本和社会的核心关注,在一个没人看得起的角落野蛮生长,享受亚文化的自发状态。
不屑的,不允许像电视一样出现在主流舞台上的东西(或者曾经出现在舞台上,然后被舆论争议,最后被赶出主流舞台的东西):性别互换,穿越,同性CP…….在这片飞翔的土地上找到了快乐。
但无论是《青山遮不住》还是《时势造英雄》,在互联网作为独立的内容生产者和播出平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之后,自然要承担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质量检验甚至道德检验。
2016年1月20日,《太子妃升职记》被乐视网全面下架,原因是该剧内容“不雅”。紧接着,一系列热门网剧被举报、被采访、被要求删除。问题涉及血腥暴力、封建迷信、低俗色情等等。
虽然这种整改的原因和规模值得商榷,但它传递的信息是:“拍不好也没关系,反正都在网络里”,稀里糊涂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互联网从一个无原则的寻求庇护者,回归到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和挑战:不再是借口和托辞,而是对文本阶梯结构的重塑、渠道的改变和对用户需求的重新发掘。
所以接下来的2017年会被称为网剧元年《太子妃升职记》、《白夜追凶》和《河神》三部悬疑剧,一下子达到了网剧的新高度。
也是在那一年,爱优腾三大平台明确提出精品化战略,承诺加大自制投入,专注头部内容。
之后优质资源和强大团队陆续进入,大家开始用“美剧风格”和“电影质感”来表达对网剧的默认诉求。
就是这么回事《无证之罪》 《无心法师》 《怒晴湘西》 《长安十二时辰》…直到今年的《心理罪》和《隐秘的角落》。
这背后,有“一剧两星”政策实施后,传统电视剧开机量快速下滑,电视荧屏优质剧资源急剧萎缩带来的刺激效应;有网络世界文学游戏等故事丰富的土壤储备提供的发展条件,有成熟的衍生市场,有对增量内容和题材空间的持续需求;有灵活的植入方式和营销手段,带动广告主的青睐;还有更多模式创新,如“网先后台”成为剧集常规播出形式,网播反输出,“回购”再次提供反馈新快车道。
总之,这种新变化是围绕着网剧的最大的命运转折,从“对电视剧看不起的事情一笑置之”到“认真做电视剧做不到的事情”。
网剧做了什么?
那么,什么是“电视剧做不到的事”?
让我们一一列举。
比如电视无法触及的故事类型:
如前所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早已成为合格公民的共识,但与电视相比,它最终提供了更宽松的审查尺度、更多样的题材选择和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以网剧最喜欢的题材悬疑推理和破案为例。
由于善恶二元对立明显,也由于其与国家治安稳定、执法机关形象等敏感话题的直接关联,国内刑侦剧、犯罪剧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一直以纪实感、合法性、社会警示意义为主, 并不以前卫的观影快感著称3354相比欧美同类题材和港产警匪片,内地同类作品中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个人英雄主义、惊悚恐怖的氛围总是被刻意淡化,偶尔也有潜力。
相对于“悬疑推理”这一国际分类标准,我们一直更倾向于使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性名称:“公安题材”。
这种自然依恋的正统色彩,往往让它与叛逆的年轻观众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但这些年,这种类型无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
而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习惯于通过电脑、移动互联网终端看剧的年轻观众,更喜欢、更习惯于连载悬疑、烧脑的揭示过程、紧凑的叙事结构、严谨的细节、高密度高信息量的对话。这些都是悬疑推理的“传统强项”。
网络播放周期助推、放大了观众的饥渴感,甚至各大平台争相使用的付费点播模式,也恰好匹配了“谜案发生、侦探出场、谜案告破、真凶捉拿”的悬疑延时链和渴望了解真相的急切欲望。
许多网友反复提及并称赞这类网剧中开始出现的极其优雅准确的细节:被害人死亡时间、器官切片温度与病理检验的关系;从子弹的口径推断出枪的类型,然后通过弹道分析得出枪的起源;物证鉴定中心对监控录像的技术还原和高度锐化。
网络时代的受众和他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的言论场具有“知识众筹”的性质,人们很容易为表面的伤害挑出毛病。这种有专业知识支撑的、有详实证据和线索的调查推理、调查推测,显然更有道理,更能让观众信服,更有参与感。
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在电视屏幕上一直比较单薄的元素(《沉默的真相》中的黑幕和反腐),一些极端的叙事设定(《沉默的真相》中的双胞胎),以及一些在公安系统因为“画面容易引起不适”而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和职业(3366)
另一方面,这种体裁对故事的独特打磨,对人物心理(尤其是犯罪心理)乃至潜意识的刻画,对非常规蒙太奇和花架子剪辑的偏爱,以及在案例的选取和表现上建立的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肌理的视角关系,也助推了网剧的固有格局,使其看起来更有勇气和担当,获得了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更正当的通道。
由此,网剧本身的艺术品格、审美等级、自我认同,以及悬疑推理类型的复兴,形成了相互成就的关系。
当然,这是一个双赢的故事,值得一谈。
比如电视达不到的节奏和结构:
互联网和电视的区别归根结底在于“广告主主导”还是“用户主导”的迭代思维。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集剧买剧的电视剧交易模式下,拍的越多,成本分摊越低,越方便吸引广告。
虽然“长”和“注水”不能简单粗暴地划等号,但每个人都在父母和媳妇没完没了的争执中,在没完没了的无聊爱情场景中,经历过倒叙、空镜、繁琐的喋喋不休、相似的桥段和重复的情节。
有人在开玩笑。剪下上一集和下一集预告。一部电视剧的干货最多也就20分钟。
这就带来了很多创作上的陋习:比如无限增加人物,那种“一个曲线克服不了,一个困难解决不了,就凭空增加一个帮助角色”的“机械式的降心”思维,本质上就是作家的懒惰。
所以才有了让上一代观众匪夷所思的“倍速追剧”的习惯。
但当会员付费成为播出平台的主要盈利来源后,网剧客观上摆脱了电视剧单一的盈利方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容制作上,真正用口碑吸引用户,这对整个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示范。
观众需求成为剧集制作和购买的新方向,“没水”取代“好卖”,成为筛选的第一标准。
有意思的是,网络文学往往以333.54亿字的庞大篇幅著称,贯穿十几个月的连载。好像写的越多,粉丝凝聚力就越大,IP变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剧却反其道而行之,把12-16集短小精悍的风格变成了一种潮流,甚至是一股清流。
甚至,以网络为起点,这种空间对电视产生不利影响。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30集以上的长剧占比首次降至44%,这在以规模和体量见长的国产剧赛道上,绝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玩法。
这样才能保证节奏、逻辑闭环、悬念管理、烧脑程度、叙事密度、环环相扣的观影快感。
《白夜追凶》三条嵌套线的平行叠加,跨越时空的重复发生(同一条路上追车,同一地点调查,两个主角在同一环境里对视多年),相似的转场,本身就是在为叙事体量做紧凑的减法。3354如果把数字按时间的线性顺序堆起来,空间可以一下子扩大三倍。
比如电视满足不了的观众:
不要总把“得大妈者得天下”的自嘲当成媒体的灵丹妙药,否则湖南卫视不会崛起。
电视行业需要培养和尊重更年轻、更能代表未来的核心观众。
用能让他们觉得过瘾的故事,在他们由综艺、社交网络、手游、短视频组成的休闲娱乐矩阵中,争取“剧集”的一席之地。
他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吸收创新能力,也能保证很多新模式的顺利消化和落地。无论是周播、季播,还是付费看3354,这些都是中国电视以前没有,而未来应该有的东西。
比如电视满足不了的演员:
因为最初对网剧成本极限的低调和边际默认,也因为没想到会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绝对的“大咖”,一个又一个,在最需要“流量”的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与这个以明星为主的粉丝经济时代相反的气象。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中年实力派人物通过网剧“出圈”,证明自己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价值:雷佳音、郭京飞、潘粤明、张颂文、王景春.连清冷的秦昊都能变成表情包。
就像小白证明自己不会永远是小鲜肉一样,Zray证明自己不会永远是童星,网剧似乎是一个试金石,一个入室的信物。
因此,在某部剧正在拍摄的时候,网友中出现了“不请大牌”“把片酬省下来”的独特现象。
网络总能提供一个态度表达的空间通道,网络剧把这种态度作为成品付诸实践:不看口号,看疗效。
当然,也有一些从未在电视上尝试过的可能性:
庄严的历史剧已经很多年没看了,古装剧总是在后宫和豪宅里打转。
《法医秦明》,把一个现代的逻辑搬回古代的环境:封闭的结构,倒计时的紧迫感加剧,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悬念,这是网剧,也是美剧;然而,在一个庞大帝国琳琅满目,一切都隐藏起来的时代,一场暗潮正在酝酿,一场山雨欲来,这无疑是一部历史剧。
最终以整体格局的庄重为前提,以局部演绎的曲线变形为策略,实现了经典叙事与网络趣味、精英主义与二次元的握手。
大家都知道推理剧的标题就是为了掩盖和拖延“真相”,把“谁杀了人”一路拖到最后。
《沉默的真相》居然在第一场就把“谁是凶手”的事全告诉你了。
外在的、明显的悬念,有的是“什么”——他是谁,做了什么,有的是“为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内在的、潜在的悬念,是“如何”——做好之后,他会怎么样。
一部由内部悬疑支撑的剧,才是最高层次的玩法。
标签
回顾中国文化的历史,所有起源于民间和边缘的艺术形式几乎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当初是草根的民间文化,市场上比较常见,比较泥泞,好像只能用来娱乐。
新鲜到可以提供停滞的主流艺术暂时无法提供的能量胚基和可变土壤。
为了获得关注和重新评价,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创作者参与到变得有文化和专业的过程中。
优秀的、被记住的成绩开始出现。
探索自己的艺术规律,赢得自己的艺术尊严和地位,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风格。
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这样。
现在,我们发现网剧似乎也走了同样的路。
当然,网剧远非完美。如何实现内容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提高优质产品的制作比例,理顺网络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广告的投放过于生硬密集,有人笑《长安十二时辰》的居民楼要爆炸了,冲出门的居民还不忘看一眼桌上的“好店”)。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行业和它的未来应该比想象的更广阔。
这篇文章是Observer.com的独家手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其他教程

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格式转换工具(最全的文件的格式转换工具)

2022-9-2 7:38:43

其他教程

2017年霸权番(7月霸权新番)

2022-9-2 7:40: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