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网友对国庆盛典的直播欣赏已久,大家都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有网友表示,如果在电视上播出,家人会看好几遍。诚然,就连专业人士也在从各个角度反复推敲和解读这种教科书级别的直播。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用4K环绕声直播大型政治活动,也是首次用5.1环绕声直播阅兵。ABCDEF为直播设计了一个总系统和六个子系统。不仅创下了多项历史纪录,还实现了“世界级历史之最”!
对于在电视或影院大屏幕前使用新媒体小屏幕的观众或用户来说,你听到的环绕声是利用3个录音室、4套广播系统、5台录音车,共计24台大中型调音台,加上20台便携式调音台,多轨录制300多个信号产生的。如此复杂的音源,如何最终汇聚成慷慨激昂、雄壮和谐的乐章?且看专业解读的七大亮点。
音频制作最大的问题:空间太大!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44万平方米。
整个游行队伍长3000米,宽80米,占地24万平方米。
从上面两张看似普通的图中可以读出两个数字:44万平米和24万平米。在直播设计中,两个数字显示范围实际上并不重合,信号设置中还要包含不同的位置,这就凸显了这个音频制作中最棘手的问题:空间真的太大了!如果加上空气编队的范围,音频制作的空间其实更大。本次国庆庆典的环绕声制作,还原了以天安门城楼和阅兵车为主要视角,以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阅兵为观众朋友的活动空间的声音环境。各子系统设置的效果麦克风构成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大的环绕声声场,为现场环绕声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在广场设置效果麦克风。
在国家博物馆楼顶架设麦克风,在北京饭店楼顶架设麦克风。
护旗,升旗:脚步为何如此沉重有力?音频制作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红地毯沿线、国旗旗杆附近放置大量超指向麦克风,安排两组人员使用超指向麦克风接杆跟随护送车队,同步拾取他们震撼的脚步声和护送人员枪、炮、刀、旗挥舞的声音元素。
由于地面铺设的红地毯较软,加上押运员的行进声不够强,音响保障组在押运员的靴子上加装了纽扣麦克风,以拾取更近的直达声来提高音质,并采用均衡、压缩等处理方法,使脚步声听起来更粗更强!
国旗护卫队向我们走来。
国旗护卫队行进时,工作人员会紧随其后。
到达旗杆指定位置,准备接炮的音效。
看这里!让我们来看看专门为仪仗队制作音效的B2录音车(下图)。这是首款主站三维音响、全IP架构的录音车。9月改造后直接从工厂到天安门广场,承担广场音频信号制作、多轨录制等重要任务。三维音效高度还原真实场景,让观众沉浸在节目中。
敬礼吼:听仔细了!还有炮弹落地的声音。56门礼炮位于广场最南端,正阳门北侧。我们知道装修用的电钻的声音是100分贝,飞机起飞的噪音只有120分贝,零距离测试一个礼炮的声压级是180分贝左右。一侧28门礼炮声压级超过190分贝,麦克风拾音峰值一般在150分贝左右。在如此巨大的声压级下,要求麦克风采集礼炮炮弹落地的细节,炮声做不到
总台音频组先后5次到达炮兵训练基地,进行实地调研测试,并与基地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现场逐一测试了10多种话筒。同时用多声道录音机录下声音,在录音棚里对比声音。最后,根据麦克风的特点和广场的现场环境来确定麦克风的选择和放置,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音响师将话筒设置在敬礼位置。
激情澎湃:阅兵的音效如何震撼?“游行开始了!标兵到位了!”10月1日,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密码。之后,标兵鸣枪,脚步声响彻广场。
全场安静,标兵迈出坚实的一步。
在顶部加载视频
微视频:标兵到位,标兵庄严威武。
以上震撼的声音来自10月1日上午天安门门、观景台前、长安街三个取车点。音响保障指挥部工程师苏强负责拾取长安街西华表附近标兵的枪声和脚步声:“这次我们在2015年‘9.3’阅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调整。如何体现标兵脚步的震撼。”
标兵走过话筒。
苏强和他的同事用四个麦克风采集镜头,七个麦克风采集脚步声。他们的位置要安排准确:“他们(标兵)练得极其严谨,每步75cm。每个标兵到位后,两者之间的距离为7步。我们使用了7个麦克风,每个麦克风的间距为75厘米。标兵的每一步都在每个麦克风的思路上,非常准确。”
拾音步行者脚步的麦克风
标兵就位环节代表着阅兵正式开始,分列式无疑是阅兵的重头戏。为了展现音效,音频团队使用了近30路效果麦克风,同时接入扩声保障组20多个效果麦克风的编组信号进行制作。
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分别通过检阅区。
上演的场景让观众倍感激情,声音处理功不可没:官兵威武的回应声,钢铁洪流的声音,欢呼鼓掌的声音.游行沿途的声音构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移动摄像车首次使用环绕声麦克风拾取游行队伍周围的环境氛围,用于在游行沿途构建环绕声声场,使现场环绕声氛围完整一致;二是扩声保障小组从各组长发出的扩声信号和团队响应;它是由鼻子和吊杆麦克风在近距离拾取的响应声音效果。这样,三种声音元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点面的、整体的、细节的、充满激情的团队声音。
受阅方阵的应答声来自移动射击车。
沿线每个摄像头都配有头戴式麦克风,并配有录音师拾音。特写镜头的声音元素(开枪、关门、集合、奔跑等。)同步采集,细节展现的淋漓尽致。
阅兵沿途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标兵到位后的检阅环节,受阅官兵和装备被安排在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到建国门近3公里的长安街上。工程师赵庆民和同事们负责调度沿途18个取货点,随时向上推口令或口号,向下拉其他,再通过11个传输基站向机房发送声音信号。
赵庆民说,这个时机很关键。“所以我们在拾音的时候要把握好每一个时间点,把不需要拾音的音源清理掉,交给主扩(音室)。”
赵庆民在东长安街调试搅拌机。
行列式的关键声音来自官兵的行军。专门用来拾取这个脚步声的话筒位于长安街南侧,靠近军乐团,容易受到乐器等因素的干扰。工程师
不同类型的方队一个接一个穿过拾音点,形成“一波接一波”的音响效果。为了让最终的维和部队方队在逐渐远离话筒的过程中,仍然有清晰稳定的脚步声,工兵要在维和部队官兵的腿上固定无线话筒,增加拾音点。负责这个地方接机的工程师成昆,原本的任务是在47个小组面前,通过每个组长领口上的两个无线麦克风,接出他们“向右看”的口令:
“我这边只有100个无线频道,我前面的47个队已经用光了94个频道。后来我把剩下的6个备用发射机中的4个拿出来,给维和队员加了4个无线话筒,加到了他们的制服膝盖下,而不是靴子里。他们在维和部队中使用战术靴。当时我们实际上是现场测的最好的音效。膝盖下面用大头针夹住麦克风,然后用强力胶粘上。四个人中,左腿两个,右腿两个,分了。”
维和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现场解说与广播电视上播出的版本不同。但记者当时坐在长安街南侧的合唱团和军乐团旁边,没有听到这个解释。音频保障指挥部副总指挥朱峰解释说,这是为了保证拾到干净纯净的合唱和演奏声音,为广播电视现场扩声和直播提供高质量的信号:
“那个地方的扩音会弱一些,因为我们需要拾取军乐队和合唱团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军乐队和合唱团的声音被放大,那么在麦克风拾音的过程中会拾到解说。这个时候我在这里的解释就会减少,甚至不给(解释),采用区域控制的这样一种技术。”
林强军在搅拌机前工作。
工程师林强军通过100多个话筒拾取军乐团和合唱团的声音,既有“钢铁洪流”的气势,又有“长笛声模拟海鸥的呼唤”这样的细节。军乐团和合唱团总共有4000人左右,现场声音的自然传递会有时间差。所以分部扩声系统也是为指挥服务的,保证他们能听到对方队伍的实时声音,并与合唱同步演出。
林强透露,司令部下面有小喇叭。“合唱团的指挥在听军乐团的表演,军乐团的指挥在听合唱团的合唱。”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