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怎么操作(如何看待转岗)

相信被这个标题吸引的大部分都是想学交互设计或者转行的朋友。今天借助一篇文章,谈谈我的亲身经历:如何从UI设计转行做交互设计?这期间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先碰鸡血:去年交互设计系列的一些文章经常通过微信官方账号输出,所以很多朋友加我微信,问“你是怎么学交互设计的?”,“从UI设计转到交互设计应该怎么做?我好迷茫~”等等。是的,我之前也被这些问题困扰过。直到我迈出了那大胆的一步,我才知道行动才是问题的根源。我,一个草根UI设计师,能够顺利转型(目前在世界500强公司做交互设计师)。为什么不能?
目录:
1.为什么我想跳槽,想做交互设计?
2.交互设计器的输出是什么?
3.我做了哪些准备?
第一阶段|扎根
第二阶段|扩展
第三阶段|打破界限
4.初级交互设计师需要注意什么?
1.为什么我想跳槽,想做交互设计?在资源有限的团队中,一般优秀的产品经理或UI设计师会重叠交互设计师的部分工作,但对于中大型产品团队来说,工作职责会细分得更清晰。所以交互设计师其实是连接产品经理、UI设计师、开发上下游的中间岗位。他是承上启下、重在体验的重要位置。主要任务是进行需求分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将零散的文字需求,甚至口头需求,转化为用户友好的产品界面,研究合适的设计方法,解决更多用户使用中的问题。
交互设计师的存在是为了给产品提供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权衡产品诉求和用户诉求的关系,找到设计的平衡点。如果说UI设计让用户知道产品是什么,那么交互设计就是让用户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所以不会把重点放在界面表示层,而是探索更多方案的可行性,深入到框架层和架构层,探索产品/界面/场景/用户/设备/系统之间的关系。
正因如此,我不想把自己的脑细胞都花在像素、颜色、图标上,也不想一直处于被动的研究地位,更不想成为解决方案的主动接受者。我想积极探索用户场景和痛点,成为解决方案的制造者,更紧密的链接产品和用户。纯UI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我不抓紧时间转型,过不了几年,我可能就是一个只会磨皮的“小艺人”。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UI设计也可以推广解决方案,创造价值。是的,我很认同这一点,也没说UI设计有什么不对。也许我做得不够好。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UI领域的专家。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任何领域只要你花时间去沉淀,都会很优秀”的案例,但我就是不想在UI上表现我的精神~
另外,交互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可以强迫我接触未知领域,这也符合我喜欢探索的性格。同时,我也是一个把交流和分享当成乐趣的人。经过自我测量,我发现交互岗比UI岗更适合深耕。有了这两个刺激点,我开始寻找学习交互设计的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风。我想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在这里啰嗦一句,防止不适合的人说自己被这篇文章误导了:无论是转行还是跳槽,首先要清楚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情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备学习的自律能力,三思而后行,不要听风就是雨。
中途也试着报了一些网络课程。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们讲的都是概念性的,工具性的,不可能画出原型图。我会用Axure连接一条线。知道交互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说我是一个交互设计师。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方法、思想、理论需要自己去沉淀和整理,而网络课程只能带你进门,帮你创建一个大纲,却无法达到你的深入学习。
2.交互设计器的输出是什么?最早,我对“交互设计要做什么”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误解:
一整套超级炫酷的动态特效,学会互动将是我好色人生的目标;做差异化的界面,我为自己代言;用最短的页面流量或者最少的点击量来衡量这个方案的好坏;最后,做交互设计不用在乎高保真,想爱谁就爱谁。……相信很多朋友都经历过这种错误的认知,扭曲了对交互设计的理解。交互设计是产品流程和结构的设计,一切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用户行为来设计的,让用户更方便、更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获得愉悦的用户体验。除了屏幕交互设计,还有语音交互、手势交互等。(本文仅涉及屏幕交互)。
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你首先要知道如何表达设计方案。在实际项目中,交互设计师是一个逻辑表达的角色。除了评审和沟通,输出是表达方案最有力的“语言”。它们是思维结果的载体,承载着设计者的想法和方案,通常以文档的形式输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输出(仅供参考,毕竟每个公司的用人要求不一样):
交互设计文档:交互设计文档(DRD)是交互设计师的重要输出,主要用于承载详细的设计方案。一份完整规范的文档,可以体现设计师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也可以帮助你理清设计思路,沉淀项目经验。传递
互解释文档主要是交付给产品团队的上下游人员:产品经理、UI设计师、开发和测试,其中有一部分需要交付给甲方甚至是上报给领导。比如我之前的主管会随机查看设计师的交互文档,查看文档是否规范,方案描述是否详细。一份详细的交互描述文档包括:封面、更新日志、文档图例、设计思路、原型图、流程图、交互描述、信息/功能架构、组件规格。
竞争分析报告:竞争分析是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在产品团队中,交互设计师一般玩同类产品最多,玩的是研究目的。所以他们会定期向产品团队输出竞争力分析报告,为以后的迭代打下基础,培养设计师分析产品的能力。
竞争分析随时都可以做,只是深度和广度不同。可以做一个全面的报告,让自己熟悉产品,促进优化。碎片化分析也可以在设计中做,事后可以整理成文档。比如在这次迭代中优化支付流程,可以先对比其他产品的支付流程,学习他们的优势来制定自己的方案。
产品体验报告:产品体验报告是各个方向的体验者在深入了解一个产品的商业模式、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市场状况、产品功能、交互体验、视觉风格等之后总结出来的图文报告。这里的“体验者”可以是运营、产品、交互、UI、开发等产品相关人员。但是强烈建议交互设计师主动去做,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你所负责产品的“血、肉、骨、皮”,可以和竞品分析一起输出。
研究文献:如果产品设计不以用户为中心,一味地解决产品诉求,就很难做出优秀的用户体验。好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寻找新的用户场景。设计师的职责是定义和设计产品,是权衡产品需求和用户需求的角色。也就是说,既要满足产品目标,也要考虑用户体验。产品目标很好理解,就是产品需要通过这个功能或者产品完成什么指标。
但是用户体验需要注重用户研究,否则可能是为自己设计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意识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交互设计师一般会参与甚至组织用户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档,传递给产品团队。常见的研究工具有:用户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A/B测试、可用性测试、用户体验图、桌面研究等。
测试文件:测试文件主要体现在设计验收和设计自审。
设计验收是迭代发布前的设计走查:
首先是功能测试,测试产品的功能和流程是否按照交互稿实现,功能是否异常。我通常的做法是为功能和流程编写测试用例,所以我会制作“测试用例文档”,帮助测试人员完成预发布检查,享受一起为开发提bug的乐趣。第二,界面测试,也可以叫视觉走查,主要是检查产品各个页面的UI还原程度和状态,比较实现的版本是否高保真。这部分主要由UI设计师完成,交互设计师也可以辅助完成。毕竟表示层也是用户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层,输出一般是“视觉接受列表”。设计验收文件主要是根据公司的协作流程来评估是否需要。例如,如果一些问题直接转换成JIRA表格,文档步骤可以省略。设计自审就是“互动自审形式”。根据自审表中的场景和状态,在正式开发前对设计稿进行检查,避免遗漏任何状态或流程。
追踪数据:关注数据不仅仅是产品经理或运营人员的“专利”。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基本技能(线框除外)。通过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更贴近用户行为的设计。它可以监控产品迭代中的问题点,从而找到设计点,也可以为后续的产品迭代提供方向和参考。对于平时不太关注数据的设计师来说,在制定方案时往往专注于表示层的优化,而忽略了真实的用户行为。因此,设计师对用户行为的关注,不仅可以验证设计结果,还可以不断打磨产品体验,提炼提升用户体验。
一些常用的行为数据可以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接入,你想要监测的数据也可以统计在“用户行为统计表”上,然后开发生可以跟着迭代,埋了。最后,可以根据返回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输出相应的分析报告。
建立规范:
第一,设计规范,这关系到多方协作和工作效率。对于从0到1的C端产品,可以先参考iOS和MD的设计规范,然后和UI设计师、前端同学一起制定自己的产品规范,甚至建立设计体系,包括像Vant这样的移动规范。而B端产品可以遵循ant和element的设计规范,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规范。如果他们仍然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将为前端封装开发一套单独的规范。
二是做一套自己的组件库,将元素组件化,方便后期调用。一个完整的组件库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设计成本,把精力放在设计方案和为用户着想上,而不是在原型图上扣像素。假设一个页面的组件覆盖率超过80%,画一个完整的原型可以节省多少时间?答案显而易见。
其他:除了以上常见的输出,还会涉及到其他,具体看公司对岗位的要求。比如有些岗位要求制作高保真的原型、高质量的汇报互动演示、评审记录、设计方案、动态效果说明、其他文档等。(毕竟工薪族是随着环境变化的)。
3.我做了哪些准备?之前看过一些非常详细的交互设计知识树,发现上面有很多“抽象”的点,比如沟通能力,学习心态,探索心态.……emmmm。这些确实是设计师的软实力,但这种能力一般是通过经历、项目、性格或者刻意的练习沉淀出来的。不是看几篇文章就能入门的。
所以下面我就不说这些抽象的软实力了。下面说说我实践过的,尝到过的学习方法。如果我觉得它们对你有帮助,你可以把它们做成你自己的知识树,然后一个一个地打破它们:
第一阶段:扎根(1)反复提问。
非常感谢转岗互动前期的同桌。他是设计领域的前辈,他在交互设计方面的认知和思考一直吸引着我,可以说是我的向导。记得当时刚入行没几年,正是非常渴望学习的时候。在我下定决心跳槽和对方交往之后,我总是厚着脸皮这么做。每次做完hi-fi,我都会转头和他讨论,琢磨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大到整个设计过程的讨论,小到一个组件的使用。
业余爱好者也会主动粘着他聊交互设计和对产品的看法。虽然心里对一些问题有了答案,但还是想听听别人的看法。于是我假装抛出几个问题,互相交流。事后我喝了杯奶茶,吃了顿快餐,因为我赶回家把今天学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手写的,容易消化)。那段时间我还在脑子里记笔记,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进阶学习的基础。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乐于分享的同事,你真的会事半功倍。希望你好好珍惜。错过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踏入这个圈子,网上有很多学长和大牌。这些是你的学习资源。另外,我也没有完全依靠别人顺利过渡。最重要的是自律学习,深入思考(然后往下看)。
(2)把设计思维强加到大脑中。
1)静下心来“吃”书
记得之前面试一个设计师,我问他“最近在看什么书”。他回答“平时不怎么看书,更喜欢看社区或者微信官方账号里的文章”,因为他觉得信息更新太快,随时随地搜索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而慢慢阅读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事后我还是不明白,社会是不是变得浮躁了。还是设计师太心急了?
社区和微信官方账号的碎片化文章确实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但更多的是解决你的时效性问题,对你的认知起到补充或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形成完整的设计体系和思维。而书籍都是前人从碎片化的知识和项目经验中梳理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设计理论。你想从白嫖那里得到什么?所以,强烈建议设计师通过碎片化的书籍和文章的结合来学习,而不是投机倒把。
沉淀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高强度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而只有“吃”书,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有很多关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书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果你能反复阅读其中的一本,透彻理解里面的知识体系,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2)理解并应用主流设计原则。
在交互设计领域,有很多经过时间检验的规律作为设计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交互设计师发现产品中的可用性问题,也可以根据这些原则从设计的角度提高用户满意度。交互设计师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决策阶段,从一个功能流程的闭环设计,到思考一个元素最合理的布局。
在这些场景中,我们的首选解决方案当然是更适合当前功能特性和使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或者在几个解决方案面前犹豫不决,一般会选择遵守设计规则并且接近它们的那个。这些所谓的规则,也是交互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你要去学习。
有很多设计原则,甚至有些相似之处。下面是一些主流的设计原则供你学习:人机交互五大原则、网页界面设计六大原则、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格式塔原则、无障碍设计、微信小程序设计原则、蚂蚁设计原则、iOS设计原则、材料设计原则等。
3)掌握常用的设计方法。
方法论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一个方案时,用某种方法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步骤,也叫“套路”。我们都知道设计方案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想象。所以方法论也是设计师制作项目的一大利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思路的同时会制约我们的创新。所以,灵活运用方法论,把它们变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武器”,是成为高级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设计有广泛的子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方法论。并不是所有的“套路”都适用于你经手的项目。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论:SWOT分析、5W1H分析、交互设计四大策略、四象限法则、双钻模型、KANO模型、用户成长模型、成瘾模型、情感版、用户体验图、可用性测试、卡片分类等。
(3)熟悉各端的组件库和设计规范。
产品结构是由功能点组成的,而这些功能点的完成依赖于用户流程,是由各个页面支撑的,最后一个页面是由各种组件和元素组成的。所以组件的使用是交互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一个合适的组件可以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也是未来设计规范的代表。即使是合适的组件,也能提高关键流程的转化率。
什么场景用什么样的组件?这些组件的优缺点是什么?末端组件有什么区别?这个组件对于承载业务有多大的可扩展性?扩展前端组件的落地成本高吗?面对一个设计点,你能想到多少个可以用的组件?有没有合适的方案?比如组件之间的交互等。这些应该是设计师在做方案时要考虑的事情。
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组件库和设计规范可供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调用,如Ant Design、element UI、Vant等。但不能因为有现成的东西,就不研究了。也就是说,把它们拿来用就行了。久而久之,设计师就成了“搬运工”。当你思考这些组件和设计规范的交互时,不要只看风格,要融入上面提到的设计思维和理论。甚至可以把对元器件的研究整理成学习笔记,加深对它们的印象。
(4)在项目中积极培养过程思维和场景思维。
“我刚做UI设计的时候,收到原型方案就马上开始做。原型有哪些页面,哪些页面会出来高保真?我从来没想过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方案?整个页面流程是如何贯穿的?真实的使用场景有哪些?与前端和后端的交互过程是怎样的?”这是初级设计师经常忽略的一点。
如果你的思维范围只停留在单个页面或者某个元素的美化上,对整个原型方案没有自己的看法,瓶颈永远无法打破,因为你只是照葫芦画瓢,画图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只停留在高管层面,却还整天抱怨公司不给他们机会的原因。如果想转行做交互设计师或者晋升高级设计师,就必须突破这种情况。
流程思维和情景思维可以利用实际项目刻意练习。例如,今天,您收到一个注册并登录的原型流。这时候你可以看看整个过程,换位思考,想想有没有遗漏什么场景或者关键节点,为什么这样设计等等。然后重组自己的一套流程。
在功能交互上,刻意画流程图,养成画流程图的习惯,因为这个工具可以有效的帮你梳理页面逻辑和功能逻辑,也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必备的技能。方案评审时,拿出2套设计方案。一套是你上游给你的思路,一套是你自己梳理的思路。即使不采纳你的方案也没关系。试错是成长。
在我转行做交互设计的前一年,基本上每次迭代都会刻意画流程图和线框来思考不同方案的可行性。久而久之,产品经理收到的一些需求直接扔给我,让我彻底整理(做法是我自己争取的)。
(5)定期欣赏产品,将以上几点融入研究过程。
要说如何提高设计眼界,最好的方法就是欣赏作品。在设计UI的时候,为了塑造审美能力,每天都会看到大量的设计作品,并分类收集。交互设计师不仅需要欣赏产品的视觉方面,还需要了解产品的逻辑和功能体验,所以你需要自己去感受这个产品的内在和外在。
另外,产品鉴赏可以锻炼设计师的分析能力,有助于你日后进行产品修改。我的做法是每周至少挑选2个优秀的产品“玩玩”,最好是竞品或者同领域的产品,对你的项目有直接的帮助。
“玩”是有目的的,比如分析一个产品的功能流程和交互体验,记录下你觉得有趣的设计点,然后写一段自己的总结或者建议。如果你有不同的计划,你也可以画一个线图或者流程图来深入研究,甚至可以把两个竞品放在一起考察为什么它们的流程不一样,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渐渐的,你可以从产品的表面去分析产品的业务了。
更自律的做法是主动给自己布置作业。比如你要在本周内找到10个可以超出用户预期的设计点。可以是流程,可以是页面,也可以是微互动。自律性差的同学选择加入一些学习产品体验的打卡群也是很好的,通过外部环境来监督你。当你有了这些思考和输出,建议整理成笔记,分享讨论。你也要听听别人的赞美和吐槽,因为这些可以迫使你不断思考,否则你就是在闭门造车。
(6)尝试修改输出设计,养成项目复盘的好习惯。
我提到了设计思路,组件库,设计规范,流程图,产品鉴赏。现在我可以尝试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一些设计上的修改,从优化一个页面的布局、控件、信息架构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一个功能流程、大模块,最后经历整个产品的修改。在这里的改版中,不要沉迷于视觉表现层,不要扣像素。而是关注输出原型方案,关注你的方案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修订的材料来源很多。一个是对上面提到的产品的欣赏,尽量优化你认为不合理的设计点。
第二,公司项目的修改,因为实际上线的计划都是为了商业目的。可能当时我们有更好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落地。然而,aft
在修改的过程中,会临时冒出很多问题,甚至方案的选择也特别纠结,正好用上面说的理论来衡量。交互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行动会激发思考,迫使你去寻找答案。这其实是一个理论实践的学习过程。
最后,把你修改后的方案仔细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交互设计文档。修改前的设计也可以放进去比较。一起发出去讨论,请前辈或者同事帮你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脸皮厚一点,都是自己学的,知识付出真的太多了)。
(7)走出去,看看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成就。
至于上面说的准备,专注行动几个月后你会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但这期间大部分都是闭门练习,所以还是需要“出去看看”,比如参加线上线下的公开课,分享会,甚至加入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星球和讨论组等等。看看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成果是什么,取长补短。也可以接触一些关于产品设计、服务设计、行为设计、用户心理学的知识点,尝试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不要只执着于屏幕上的思维。毕竟交互设计中很多场景都来源于生活。
(8)掌握主流设计工具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工具,每个人的使用习惯都不一样。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它们之间挑挑拣拣。输出的质量是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围绕两个原则来学习工具。一个是掌握主流设计工具,因为大部分人都在用,主流工具都学过,其他工具也是相通的。二是掌握现有团队在用什么。工具的作用是提高个人输出和团队协作的效率,根据团队的要求掌握相关工具。
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工具:
钢笔纸
我一直认为笔和纸是设计师最好的朋友。在正式输出原型之前,我喜欢拿着纸笔跟自己的需求沟通,因为它们可以让设计师在短时间内“快速头脑风暴”,快速输出想法,低成本试错(涂画、涂改、重做)。
原型工具:Axure、草图
Axure一直是主流的原型工具,也是我最早接触的第一个原型工具。它调用组件库并绘制流程图,用于输出交互文档。导出超链接,html,word都很方便。虽然很多工具可以在交互演示中替代它,但由于用户量大,不愿意删除。
虽然Sketch的定位是“专业的UI设计软件”,但保留它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与Flinto或Principle无缝匹配,帮助我输出高保真的演示文稿。另外,里面强大的第三方插件和组件库,可以拉近我和UI设计师的“生活距离”。
主动工具:Flinto还是原则
这两个工具是我从事UI设计以来掌握的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效果还原程度极高。可以在手机上同步预览,感受真实的交互效果。方案审核的时候省略了大量文字描述,把落地思路传递给前端同学也很直观。
演示工具:Keynote或PowerPoint
Ppt一直是互联网人不可或缺的技能。除了分享会、方案汇报、项目复盘、述职等常用场景,还可以用来实现互动动画、撰写调研报告、体验报告、竞品分析报告等。
关注我,持续更新.
因为文章篇幅太长,所以会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次主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初衷、产出以及如何“打基础”。第二部分将关注初级交互设计师的技能拓展、突破性成长和注意事项。涉及实际调研,总结方法和我的心声建议。
关注我,持续更新!
#专栏作家#h紫轩,微信官方账号:UXD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年产品设计经验,从C端到B端,略长交互设计和UI设计,注重用户体验设计思维。
这篇文章是
主题地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其他教程

惠普星13 Air轻薄本(镁铝合金材质打造960g轻盈机身,惠普星13 Air轻薄本深度拆机解析)

2022-8-16 16:07:09

其他教程

mg领航的缺点(mg领航质量怎么样)

2022-8-16 16:09: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