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作用不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决定了公司或事业部员工的什么水平)

来源@视觉中国
文达穆胜
如何衡量组织能力?我的建议是,不要用主观尺度,一定要用人力资源效率(“人效”)的客观数据作为标尺。
有人说我们的人力效率水平不高,但这是行业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原因……而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优秀的。严格来说,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问题是,如何客观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01.人才成长指数模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即留人、留人等职能选择的水平。我定义了一个“人才发展指数,TDI”。具体来说,TDI由六个变量决定:
工作倦怠指数(调配系统)3354员工是否处于绩效输出状态?
人才晋升指数(调配系统)3354员工能否得到有效晋升?
人才赋能指数(培训体系)3354员工能否得到有效的赋能?
人才储备指数(培训体系)3354组织有人才储备吗?
激励真实指数(激励系统)3354。是真是假?
激励强度指数(激励体系)3354激励是真金白银吗?
以上六个变量只是衡量了人力资源专业三大支撑体系3354的调配(招聘、淘汰和重新配置)、培训和激励,反过来衡量了企业是否给员工机会、能力和意愿去做。
图1:人才成长指数模型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我们在每个维度上都设置了统一的指标算法,根据这个算法,每个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六边形中衡量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图1)。基于这一工具,我们还每年开展一次大样本研究,判断中国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总结当前人力资源专业的发展趋势。
比如2021年中国企业,行业成熟度高的企业平均TDI为55分(100分),最高值为62分。而你的企业恰好处于成熟行业,60分。那么,你就能明白,你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绝对是一线水平。
再比如,如果2021年中国企业的真实激励指数(即浮动薪酬之差占平均薪酬的比例)是10%,而你所在企业的数据表现是12%,那么你就可以理解为你所在的企业拉大了激励差距。激励方面,下一步往什么方向走一目了然。
在《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中,我们对今年的TDI及其构成变量有具体的统计和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仅用两个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02.工作倦怠指数在谈工作倦怠指数的算法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工作倦怠期”。
所谓“工作倦怠期”,就是我们假设一个员工进入钓鱼划水节奏的时间长度。其实大部分员工都会从“热血沸腾”阶段走向“无油盐”阶段。
有什么特殊情况吗?也有。我们不能否认,有少数员工不用鞭笞自己。另外,当员工变得像商业伙伴时,就没有倦怠期了。
行业广泛的“职业倦怠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浮躁程度。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全行业的平均工作倦怠期为2.9年,比去年延长了0.3年。这说明整体经济不景气让大家在工作上更加稳定和保守。
除了统计所有行业的工作倦怠期,我们还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工作倦怠期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如图)。3354行业成熟度高低的企业中,员工更有耐心。
图2:行业成熟度视角下的职业倦怠期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这个规律很好理解:一方面,成熟度高的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发展相对完善,员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成熟度低的行业,企业野蛮生长,机会多,空间大,员工也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因此,工作倦怠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也是结构性的,长期工作倦怠的红利往往会涌向两极成熟的企业。
用我们公司的平均年龄除以行业的职业倦怠期,我们得到一个倍数关系。这个数据越大,就代表了整个公司的工作倦怠程度。因此,工作倦怠指数的算法是:
工作倦怠指数=平均公司工龄/工作倦怠期。
根据以往的样本研究,我们也给出了一个基准线,即倦怠指数不能大于1.1,否则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但从泛行业数据来看,有55%的企业突破这个基准线。
真的觉得对不起这些企业的HR。如果他们做一件事,可能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而正常企业的HR做一件事,可能会产生两种效果。所以,大部分企业HR的职业表现和他们接触的“品牌”有很大关系。他们最好在参加工作前对这个数据有个估计。
其实很多老板也有一个误区,认为员工流失率越低越好,最好归零。这些企业发展的很好,给员工很好的待遇,员工也不想离开。老板也乐见团队稳定,HR们自然不想“胡来”。但这样一来,员工自然会“滑过”倦怠期,开始消耗组织的活力。督促HR有所作为,通过定期的人员流动来保持人才的流动,将工作倦怠指数控制在基线以下,是合理的。
03.人才晋升指数在说人才晋升指数之前,我们不得不说一个概念,叫做“人才晋升率”。
所谓“人才晋升率”有两个口径:一个是“名义晋升率”,即员工一年内按企业制度应晋升和晋升的比例;二是“实际晋升率”,即一年内实际晋升的员工比例。
我们的数据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名义推广率为29.1%,而平均实际推广率为17.3%,中间为11.8%。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说白了,公司在员工的晋升承诺上划了1/3左右的“馅饼”。当然,企业可以用各种理由告诉员工个人,你为什么没有升职。不过总体数据结果有点不合理。
图3:实际晋升率与名义晋升率对比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用我们公司的实际推广率除以名义推广率,得到一个倍数关系,代表画饼后的变现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晋升标准的客观程度作为晋升调整系数,代入公式得到人才晋升指数。数据越大,企业人才提升越顺畅。因此,人才晋升指数的算法是:
人才晋升指数=实际晋升率/名义晋升率*晋升调整系数
根据以往的样本研究,我们也给出了一个基准线,即人才晋升指数应该在0.9-1.1之间。直观描述,大于1.1就意味着“无序晋升”,就像很多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混乱的职业管理状态,俗称“处长遍地,经理不如狗”。反之,如果小于0.9,就意味着“画大饼”,这是中国企业的老问题。做了很多规划,但能落地的很少。
从本次调查数据的反馈来看(图4),只有21.8%的企业处于这个合理区间,约70%的企业“画大饼”,近10%的企业“乱升职”。
图4:中国企业人才晋升指数分布图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职业生涯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形成一系列激励问题,还会导致组织权威的丧失,就像一种慢性毒药。当员工没有受到确定性产出的激励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实际上已经被烧毁了。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演员不是因为演技好而获得更多的好评,而是因为一些丑闻而获得流量。然后,制度就是鼓励演员做流量鲜肉。然后,娱乐圈早就被烧光了。
04.中国企业有“六角勇士”吗?通过对六个指标的汇总,可以计算出企业人才成长指数(TDI),判断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不包括OD部分)。这个样本有684个样本,应该可以让我们判断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
我们发现样本企业的平均TDI为49.8,与60分的基准线相差甚远。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HR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完整体水平,我们再来看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样本企业的整体绩效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对称分布状态:40-60分的企业占58%;通过考试的“尖子生”占20.3%;40分以下的“差生”占21.7%。
图5:中国企业人才成长指数TDI分布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202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
这充分说明,中国企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化洗礼,但其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破败状态。在这个班里,很少有“尖子生”,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就是说,谁先关注并投入精力,谁就能捕捉到人才红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具体的人力资源职能来看,调配、培训、激励三大支撑体系是扁平化的,很难区分长板和短板。但对比2020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激励制度的进步比较明显,激励真实指数和激励强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企业开始通过强化激励制度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从事CB职能(薪酬和考核)的HR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对于老板来说,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更有机会升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向“优等生”学习。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人脱颖而出,其中少数标杆企业在人才成长指数模型的六个维度中表现出色,被称为“六角勇士”。
所谓的“六角勇士”源于日媒《东京乒乓球新闻》评价乒乓球运动员的六维雷达图。这张地图从力量、速度、技巧、发球、防守、经验六个方面分析了各大乒乓球运动员的实力。中国的马龙是唯一一个六维能力全的球员,得分爆“六边形”,被称为“六边形勇士”。
同样,能被称为“六角勇士”的企业也不多。他们在中国的管理状况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的确更具标杆意义。不妨对照人才成长指数模型,先照照镜子。

其他教程

用英语写个人简介(用英文介绍工作)

2022-8-28 16:50:28

其他教程

税务廉政案例(食物卤煮鹌鹑蛋)

2022-8-28 16:52: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