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武
初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照在王绍武身上。他在电话里劝诫学生,当电话终于结束时,他面前的咖啡已经凉了。他笑着说:“有些同学三十多岁了,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一想到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心里就甜。”此时的王绍武和蔼可亲,像一个为儿女操碎了心的老父亲。很难想象王老师在课堂上如此严格和挑剔,以至于让学生们发抖。
二十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王绍武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大音乐比赛中获奖百余次,多项大奖实现了中国中提琴在世界舞台上的历史性突破。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国内外著名乐团担任中提琴校长或成为专业院校的骨干教师。
比如老师和学生。
王绍武和梅(右)
“今年2月梅德扬被柏林爱乐录取后,我提醒他要清醒,不要过分夸大柏林爱乐的录取,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的所有成绩都是以前的,放下那些成绩,考虑现在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王绍武笑着说,很多朋友也打电话来祝贺。“我和梅德扬接触了这么多年。他在接手柏林爱乐乐团之前确实和我讨论过。起初,我非常支持他,但转念一想,他已经是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与同事相处融洽,有很多乐团的机会,所以不建议他冒险尝试柏林爱乐乐团。后来他告诉我,我考上了,被录取了。那一刻我觉得他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做决定了。”
王绍武评价自己是一个上课控制欲很强的老师,但在课余时间,他更像一个忧心忡忡的老父亲。他会想到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节,从每个阶段用什么琴,参加什么比赛,到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甚至找到工作后有没有成功登记户口。梅赴德留学后,王绍武一直关心他。比如,他在参加国际音乐比赛前给梅指导和建议,帮他介绍国内巡回乐团,建议他在国外乐团工作后用哪种钢琴。
“在我教了二十多年的学生中,梅德扬才华出众。给他上课的时候,他一直都是正反馈,不断进步,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投缘。”王绍武还记得,2005年他去长沙招生时,第一次见到10岁的梅杨迪,他胖乎乎的,很认真。王绍武发现梅杨迪的手掌比较大,就建议他换中提琴。“我平时上课很情绪化。如果学生没有收到我的要点,反馈不到位,我会很焦虑,有时会发脾气。但是梅德扬的直觉很好,上课反应很快,让我没有发脾气的机会。”
王绍武和梅(右)
在梅看来,能遇到改变他一生的王绍武先生是一种幸运。他回忆说,“在中央音附中,学校经常邀请外国专家来开公开课,王老师会全程旁听,然后在小班里用自己的理解一一分享给我们。”梅杨迪第一次参加公开课时只有10岁。第一次这么近的距离遇到外国高手,当时就惊呆了。他不记得那位外国教授课后说了什么。这时,王老师耐心地和他一起回忆国外教授的内容,耐心地给他讲解难点。
王绍武很照顾他的学生。梅记得,2012年,王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去奥地利参加勃拉姆斯国际中提琴比赛。当时住的酒店在半山腰,王先生怕学生喝自来水肚子疼。他还担心,如果他们总是吃西餐,他们的胃会变得不习惯,他们的经济负担会增加。他承担起厨师的责任,每天给大家买菜做饭。由于担心学生在搬运重物时可能会伤到手,他去了t山脚下的超市
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学生眼中,王绍武极具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导是全方位的。学生不仅要向他学琴,还要向他学习做人。
“王老师是我生活中的榜样。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很佩服他的教学热情。他之前对我说的很多话,现在都成了我一生追求的方向。”梅杨迪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他演奏了一首特别熟悉的曲子。当时他对这个曲子太熟悉了,可以靠肌肉记忆来完成。玩过之后,他觉得很满意。但王老师听后沉默了一会儿,意味深长地说,与其只想着熟悉自己手中的技艺,不如想想如何提高自己对音乐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但回想起来,确实三三三五四音乐是要用心去追求的,而不是纯粹的技艺,要努力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工匠。”
有一次,梅德扬在日本的一次音乐比赛中失利,感到非常沮丧。“赛后王老师在比赛现场听了我的录音,觉得我现场发挥得很好。也许是运气不好,我没有进入决赛。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国际比赛中失败。王老师一直安慰我,鼓励我,带我去保加利亚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比赛。我还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的话: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令人难忘的音色,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得更好。”
2008年,王绍武的几个学生在西班牙Llanes国际中提琴比赛中获奖,其中梅德扬获得第一名。当时王绍武鼓励他不要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世界中提琴最高奖,德国ard奖。
梅杨迪赴德留学后,仍与王绍武保持热线沟通,分享优秀音乐人的演奏视频,品尝老师推荐的好琴。“梅德扬开始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他的钢琴开始有了标志性的东西。我感到很欣慰。2018年之前,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参加比赛。2018年获得慕尼黑第67届ARD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比赛一等奖及其他6个单项奖全部。他是第一个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大奖的中国选手。多年前达成目标后,我们不再谈论比赛,开始谈论职业发展,更像是朋友。这些年,他一回北京就给我打电话,我们在北京期间几乎形影不离。”王绍武说。
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
“我喜欢当老师,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很坎坷。我想把我走的弯路告诉后来者,让大家少走弯路。”王绍武在新疆长大,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表现出色。当时,新疆歌舞团的老师张民选非常欣赏他的音乐才华,并鼓励他走上专业道路。但由于学习条件有限,王绍武没有考上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年,他试着申请了几所学校,最后被Xi音乐学院附中录取。20岁时,王绍武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隋克强先生的建议下改学中提琴。从新疆到Xi安再到北京,他不断感受到东西方在教学水平和理念上的差距,不断努力追赶和弥补差距。
1996年,王绍武从阳阴大学毕业,在阳阴高中任教。2002年,王绍武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小提琴家马蒂亚斯布赫霍尔茨。“马蒂亚斯是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同时也让我疯狂纠结。我和他的想法非常不同。他总是强调音乐。比如有时候我想问他一些技术问题,他说,你要音乐,我想我要的是音乐,他不这么想。因为音乐上的分歧,我们吵了一架。有一次马蒂亚斯老师说,你们中国人怎么这么想?我生气地离开了。”在留学的那些年里,王绍武一直对音乐——Matthias在——里说了些什么感到困惑。他从未完全理解老师的想法。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中西观念和思维方式确实存在差异。马提亚斯没有中国老师那么重视技术。比如王绍武在央音中心校附小的班里,有一个演奏技术很差的孩子,但马提亚斯很欣赏这个孩子。他认为这个孩子有很好的音乐敏感度和一副好嗓子。马提亚斯当国际比赛的评委,会给那些技术不算最好,但精神上很棒的选手打高分。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内涵,王绍武经常带学生去欧洲参加音乐节或比赛,增长见识。正是在附中阶段,梅杨迪就已经了解了欧洲的听力习惯,建立了听力标准,为其日后在欧洲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王绍武在留学期间获得了康采特厦门大学的硕士学位和表现最好的博士学位。2005年,王绍武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述职音乐会。他把演唱会的现场视频发给了马提亚斯,马提亚斯高兴地说:“恭喜你,音乐很好,很感人。你终于明白我需要什么了。”
“马蒂亚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我留学期间的经历,促使我不断反思中国音乐教育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国内大部分钢琴孩子都很熟练,有的年纪很小就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但为什么长大后却不突出呢?”王绍武分析,可能是国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有些孩子对技术要求很敏感,但在捕捉内心感受时却变得麻木。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一点,就会失去指导的机会。久而久之,对技术的过度追求会限制老师的判断力,蒙蔽学生对灵性的追求,从而失去对感性和灵性的敏感。这就给中国老师制造了障碍,导致中国琴童后劲不足。
王绍武回忆说,刚进科隆音乐学院的时候,他觉得马蒂亚斯班上的德国学生的演奏技巧都是不合格的。然而,两年过去了,这些学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非常擅长对音乐风格的掌握,对音乐的理解、判断和感知,技术成长迅速。让王绍武特别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中有3354人没怎么练琴。
他反复琢磨,终于领悟到——年以马提亚斯为代表的欧洲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对音乐深深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学生才能自发地学好音乐。相比之下,中国老师往往认为在技术上下功夫就可以走捷径,但学习音乐其实没有捷径,音乐必须用心去感受。音乐教育不是老师要“塞”学生什么,而是启发学生,让音乐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
王绍武总是在想新的教学方法,有些感冒经常出来。
“音乐艺术教育比较特殊,没有固定的套路3354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要因材施教。总的来说,对于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启发和启蒙的欲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对于天赋一般的孩子,可能需要更系统的技术训练。”王绍武说,中央音乐附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好的音乐天赋。老师要尽量减少控制欲,不要伤害自己的才华。要观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每个阶段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以易懂的方式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曲目,尽量不要让附中的学生演奏情绪特别难的音乐。比如很多成年人不一定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多数青少年都没有经历过爱情。他们怎么能理解爱情中的痛苦和浪漫?青年学生真的能体会到帕格尼尼高难度作品中的快乐、轻松、自由吗?
“我很幸运,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中国音乐家仍然很少。”王绍武表示,中提琴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努力。(徐丽梅)
来源:音乐周刊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