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流媒体音频(录制媒体声音)

点击关注我。
点击新闻与广告。为更多精彩内容而写作。
有媒体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写文章的记者不得不拿起相机,开始拍摄音视频!融合新闻需要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多感官刺激,带给读者更多新鲜感。今天,我们教你如何给录制的图像添加音乐。
1.音乐的选择和准备
图1工程照片
1.1准备工作
南京广电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音乐数据库,会定期购买有版权的音乐。每次收到新的版权音乐,作者都会对音乐进行整理,给每一首音乐贴上个性标签,包括这首音乐的整体意境。从几分钟到几秒钟进入旋律,高潮;音乐的速度、长度和配器。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配乐任务。
1.2保持音乐风格一致
比如五集纪录片,都是三个人完成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五部电影整体音乐风格一致,各有特色呢?我们的做法是:导演和音响总监定下总基调,在这个基调范围内,三个人根据每集的主题和内容完成音乐的选择和剪辑。
1.3主题音乐的选择和运用
好的主题音乐能最大限度地突出纪录片的主题,塑造更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在选择主题音乐的过程中。主题贯穿整部纪录片,使纪录片从局部到整体都被包围在一定的氛围中,从而加深了感染力。
2.加多少音乐合适?
在纪录片的声音创作中,我们经常会产生困惑:过多的音乐降低了纪录片的质感,让人听腻了。反之,音乐少了,就不能充分表达情感,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题。那么放多少音乐合适呢?音乐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需要做以下工作来决定。
(1)通读手稿,浏览全片,理解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2)与导演充分沟通,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了解整部电影的艺术风格。在与多样性导演沟通讨论后,作者达成共识,在不破坏纪录片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音乐做铺垫。
(3)如果纪录片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档案、历史照片和统计数据,这些历史数据基本没有声音。如果只是单一的解说,时间久了听众难免会有枯燥的听觉,所以这里要用大量的音乐。
粗略来说,以第一集为例,解说时长19分半钟,其中16分钟为音乐铺垫。应该说音乐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3.如何大量使用音乐
而不破坏纪录片的纪录片?
作者在实践中就是这么做的,选择能为气氛做铺垫的音乐,而不是表达更多的情绪,降低了音乐2的“存在感”。这类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别突出的旋律,有时是长音的连接和延续,有时是重复的节奏。
比如《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纪录片第一集开头的解说引出了“新生沙龙”,音乐配合解说营造出悬疑不安的氛围;然后选择了长音大鼓的音乐,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比如说到日本历史学家吉见义美在日本防卫厅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时候,一分半钟的画面就出现了这本书的各种特写和特写,比较无聊。为了缓解沉闷感,作者选择了一段充满低沉压抑气氛的音乐作为铺垫。
这三首乐曲虽然没有突出的旋律,但却恰当地介入了叙事,引导了听众的情绪。纵观全片,运用铺垫气氛的音乐占了整个音乐长度的一半以上,可见其重要性。
4.哪里需要加音乐?
在纪录片中融入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哪里以及如何加入音乐呢?笔者认为,在遵循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灵活的改变,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4.1通常,音乐可以被添加到地方
这是纪录片声音创作的普遍规律。讨论在采访中加入音乐的其他特例。
(1)受访者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这里可以加入一段悲伤的大提琴曲,让听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采访学者时,将历史镜头插入画面。虽然采访还在继续,但音乐已经随着历史镜头提前进入,不仅为恐怖压抑的气氛做了铺垫,也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3)用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比如,当被采访者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他的心情是非常冷漠的。导演说:“被采访者太冷静了。能补救吗?”所以作者加了一段悲伤的叙事音乐,揭示了被采访者的痛苦在平静的表象下难以平静。
4.2纪录片部分不加音乐,需要音乐来表达情感。
比如有一个场景,前面是日军侵华战场,作者选择了情绪压抑阴暗的音乐,后面是对当年事件的回忆,为悲壮无助的叙事音乐做铺垫。这两段之间有一段10秒钟的简短解说。图为另一位英雄在日本街头寻访。这一段没有音乐,只加入了繁华街道的背景音效,营造出从前后两段历史记忆中回归现实的感觉,为前后两段音乐留出了空间。
4.3没有音乐的历史事件和新闻事件
比如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战败的历史镜头,为了真实还原历史,这里不能加音乐。
5.编辑音乐
5.1为一个段落找到合适的音乐后,要根据解说、画面、人物的心情来编辑音乐。
纪录片配乐最基本的要求是音乐的意境与解说和画面相适宜。通常的做法是把纪录片分成几段,找出每段的“中心思想”,然后找出与之对应的意境的音乐,贯穿这一段。
但在实践中,笔者感觉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音乐有前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但不能只是在每一点上与解说和画面的节奏重合,所以需要在声音的后期制作中对音乐进行剪辑,以匹配解说、画面和人物情绪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量身定制的效果。
5.2前后两首音乐的衔接
一段话描述的内容和意境变了,音乐也变了。如果在同一个段落中选择两三首曲子,如何让它们显得浑然一体而不散乱?作者的方法是:
(1)所选的两段音乐的配器要大致相等,如前段的小提琴和后段的弦乐合奏。
(2)前后两段音乐最多只有一段是有旋律的,两段音乐之间的衔接应该在前一段乐句的末尾或者后一段乐句的开头,这样听起来才不会突兀。
(3)前后两段音乐在音量上淡入淡出。实践的结果是:如果以上三点处理得当,即使一段音乐转到下一段,也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二十秒内,产生自然的过渡和舒适的听感。
5.3音乐叠加的练习
在声音的后期制作中,笔者也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所选音乐在旋律和意境上是合适的,但厚度和力度不够。经过多次尝试,作者在原来有旋律的音乐下,叠加了一段没有旋律,音效相似的低频重音乐。这种音乐组合听起来既有层次感又有厚重感。
6.音乐力度的变化
我们知道纪录片的配乐是作为背景来营造气氛,表达情感的。所以有解说的地方,音乐不要篡夺主持人的角色,听清楚解说为宜。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音乐编辑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音乐的音量。
(1)在解说词之间的空间,可以适当提高音乐的音量,避免听觉上的枯燥。
(2)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起伏调整音乐音量。在大部分纪录片中,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都有一个铺垫的过程,所以音乐会有由弱到强的处理。
(3)一般来说,纪录片的音量要求过渡流畅,听起来舒服。但是当纪录片的剧情发展到一些需要强调或者转折的地方,音乐也要配合解说和画面,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7.音效的使用
音效分为环境音和特效音。环境音是指画面中实际发生的声音,特效音是计算机软件为配合解说或画面而发出的声音。音效贯穿纪录片的始终。在此,笔者选择几个方面来谈谈。
7.1利用环境音效实现场景再现功能
例如,画面只是一个村庄的空镜头,但声音效果显示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山村中的潺潺流水、唧唧喳喳的昆虫、缓慢的风和悠闲的声音。只有画面的音效在这里充当了叙事功能,成功地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7.2使用特效声音配合画面特效。
在后期的声音制作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特效声音配合画面特效,使听觉和视觉和谐统一,将有限的史料尽可能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有一个雕像眼睛的特写,在镜头的推动下,作者用了一种紧张而令人恐惧的音效,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7.3在解释需要强调的地方加入特效声音。
经过这样的处理,重点和主题得到了强调,声音的“平淡”在听感上也被打破。
8.音乐与音效的比例
纪录片声音的几个要素是:解说、采访、音乐、音效。
我会特别注意不要让音乐和音效盖过讲解,影响讲解的清晰度。纪录片需要强调的地方,音效是主要的。枪声、飞机轰炸、防空警报、人声尖叫等等将战争场景从远程还原到近距离。加入有节奏的音乐也能增加张力。
音乐音效的比例不是固定的,在声音合成后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电视纪录片的审美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音乐音效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烘托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阐释故事背景的重要手段。作为音乐编辑,我们必须将音乐和音效有机、灵活地结合到纪录片中,从而赋予纪录片更多的生命力,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视听盛宴。
本文来自微信官方账号:影视制作
文章已被删除。
作者|南京广电集团周静
欢迎来到新闻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能看到的世界,你会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想看精彩的论文内容,请拨打010-85201321。
2.有关微课或微信支付的问题,请拨打010-85201333
3.如果你想投稿,请发电子邮件给xwyxztg@126.com。
4.商务及广告合作,欢迎致电010-85201320或留言。
5.其他问题,加一点助手微信号:xwyxzxzs

其他教程

全新名爵六(名爵6是紧凑车型吗)

2022-8-19 5:54:12

其他教程

视频制作变音软件(视频语音如何变声)

2022-8-19 5:56: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