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二月十五日电。题目:30年育人:桃色不是一个词,却是独一无二的。
新华社记者、李、杰克、崔
“我是第一个吗?”许孟涛举着国旗问了四遍。然后天空咆哮,泪水夺眶而出。
900公里之外,与此同时,她的老师、同学、学弟相互拥抱,让喜悦的泪水流淌。
许第一次见到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功勋教练是在2002年,当时她只有12岁,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徐楠楠曾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为中国获得首枚雪上项目奖牌,他的教练陈洪滨就是沈阳体育学院的教练。
自1991年沈阳体育学院成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截至15日)已在冬奥会上为中国获得2金7银3铜,占中国队在雪上项目中获得奖牌总数的三分之二陈斌说。
(小标题)做梦,尽管我遍体鳞伤。
2022年2月14日,冬奥会决赛第四次站上跳台的许,已经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第一人。在众人的目光引领下,她滑行、腾空、翻转、落地,得了108.61分,夺得金牌,实现了“大满贯”。
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许能站在冬奥会的领奖台上,实属不易。从平昌冬奥会回来后,许接受了左腿内侧半月板手术。你想坚持住吗?没有人知道许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人们所知道的是,这并不是申体人第一次做出这样的选择。
1998年长野冬奥会之前,19岁的少年徐楠楠手臂骨折。医生的诊断是“一个月后肯定赶不上比赛了”。但她不仅奇迹般地站上了冬奥会的领奖台,还获得了一枚银牌,完成了中国冬奥会雪上项目奖牌“零”的突破。2018年,在平昌冬奥会上获得银牌的贾宗阳用一个由22颗钢钉和两块嵌入腿部的钢板组成的钢钉支架完成了比赛.
面对痛苦,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向着梦想奔跑。
(小标题)从零开始开荒的执拗
在沈阳体育大学校史馆,专门设立展区,记录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发展历程,展示一代又一代功勋教练和优秀运动员,记录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突破。
一张拍摄于1993年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的主体是脚手架搭建的平台。正是从这个平台上,这所大学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申体”成为中国冬季项目的“冠军摇篮”之一。
1993年3月,徐楠楠第一次来沈阳体育学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跳台脚手架跳的跑道涂肥皂。
“肥皂后浇场地可以提高运动员滑行的速度。然后回到场地外面给运动员拍照,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现为沈阳体育学院冰雪系主任的徐楠楠回忆道。
培训之初,教学技术欠缺。陈斌认为“教练必须先吃苦,运动员才能取得成绩”。从当时的体操教练到半路出家的滑雪教练,他对此一无所知,只是通过仅有的一盘国外录像带反复观看和尝试,总结出一套后来被国外教练学习的训练方法。
没有专业教练和队员,从其他技能项目选拔人才;训练物资短缺时,运动员使用国外已经淘汰的热门滑雪板。长的要锯,坏的要拼在一起。孩子们需要几代人轮流组装一副完整的滑雪板。
“去国外比赛,要用螺丝刀拧雪板。外国人看到,都觉得中国人疯了。你怎么敢跟他们比?”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中国滑雪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郭丹丹回忆道。
取得进步,向未来出发。
2021年,许在芬兰卢卡举行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上赢得了她的第27个世界杯冠军,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人。她的母校沈阳体育学院也通过加速训练软硬件的迭代升级,完成了从“门外汉”到领跑者的逆袭,在多个冰雪项目上加大投入。
2004年,沈阳体育学院建成具有国际比赛接待能力的白清寨滑雪场,占地757亩;2019年建成了拥有两个标准短道速滑场地的大型室内冰上运动场馆,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条件。
2021年,沈阳体育学院也出台了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联动机制;重点建设5个学科:科技冰雪运动与冬奥会理论创新、体育治理、运动健康与运动医学融合、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
沈阳体育学院正在牵头研究“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即夏冬从训练转为训练的关键技术。同时承担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组建了多个科研团队,全方位为团队提供科研和研究服务。希望通过科研的力量,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更好的竞技水平,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研究部总监董传胜说。
“许夺冠无疑会激励我们球员。最近几天大家都在努力训练!”沈阳体育学院教练吴志海表示,在备战冬奥会期间,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储备了很多后备人才。“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上,我相信我们不仅现在能夺冠,将来还会继续夺冠!”(完)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