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交响化(民族交响乐崛起)

【热点观察】
作者:张杉杉(临沂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和刘香(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4月8日,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国风雅韵”交响音乐会拉开了国家大剧院首届“国乐之春”艺术节的序幕。今年春天,这样的交响乐演出不少。郑州、拉萨、上海、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举办了不同形式(线上或线下)的交响演出。
说到交响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大上”,觉得自己很难接近。交响乐确实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是随着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艺术的全民普及,这门高雅的艺术逐渐走出厅堂,来到了寻常百姓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至少有七八十个交响乐团。交响乐团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标配,在一些县城也开始出现。甚至像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这样的村庄,都成立了农民管乐队。
近年来,很多乐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音乐季体系,交响乐的受众也在稳步扩大。与此同时,交响乐的受众也越来越年轻化。比如国家大剧院的43万会员中,交响乐爱好者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交响乐的观众中,45岁以下的观众占69%,其中26岁至35岁的观众买票最多。随着交响乐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交响乐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4月8日,中央民族乐团以特别策划的“国风雅韵”交响音乐会拉开了国家大剧院首届“国乐之春”艺术节的序幕。明亮的画面
照搬外国的交响乐技法是不行的。
人类交响乐的历史已近300年,而交响乐进入中国只有100年左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管弦乐队缺乏、欣赏难度大、题材外来等原因,交响乐在中国始终属于一个比较小众的音乐门类,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突破性的发展。
交响乐要想在中国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本土化、民族化。正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所指出的,“不可能照搬外国的交响乐技法,我们的音乐语言应该民族化”。
事实上,自从交响乐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探索。萧的《新霓裳羽衣舞》和的《怀旧》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作曲家独立创作的交响曲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不成熟,整部交响曲带有鲜明的欧洲色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民族交响乐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李焕之、王云杰等一批优秀作曲家,以及《梁祝》 《春节组曲》等优秀作品。其中《梁祝》是民族交响乐的里程碑式作品,将中国戏曲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入西方音乐形式,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交响乐开始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合的新征程。民族音乐家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精神、音乐文化、审美风格相结合,创作出《纳西一奇》 《太行山印象》等优秀作品,为交响乐民族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近年来,以中央民族乐团为代表的音乐团体大胆创新,不断突破,不仅打破了民乐总是以单一形式点缀交响音乐会的传统,而且不断为交响乐注入中国元素,创作出《印象国乐》 《又见国乐》 《红妆国乐》等经典作品,使民乐与交响音乐同奏。
古今结合,中西融合。
坦率地说,近百年来,中国的交响乐家虽然一直在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道路上探索,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做“画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演奏技术,进行创新
从交响乐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史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优秀的民族交响乐作品都勇敢地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精华,能够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交响乐的演奏技法中。因此,推进交响乐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总的原则应该是:创作要结合中国实际,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善于运用民族音乐语言,同时要观察中国听众的审美情趣。在技术层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选题可以以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为依据。无论是《梁祝》、《新霓裳羽衣舞》还是《霸王卸甲》,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改编的。仅从名字上看,它们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大大拉近交响乐与当地观众在文化和情感上的距离。
其次,在结构上可以借鉴我们的传统古谱。古代音乐对于音乐的价值就像古代书籍对于历史的价值一样。它以特殊的方式把稍纵即逝的老调写下来,让后人部分还原原调。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时也可以是“老调重弹”。但是,古代谱上的音乐毕竟不同于现代交响乐。因此,在创作民族交响乐时,如果借鉴古谱,就要取其精华,去其不足。
第三,可以将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色、音色、旋律适当融入到作曲中。如朱践耳在创作《第二交响曲》 《第十交响曲》等作品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古筝、古琴、锣、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在交响乐团中,又巧妙地运用了京剧和昆曲等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音乐资源。朱践耳等人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深刻汲取中国传统和民族音乐的滋养,才能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融合。
虽然这些都是技术操作,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作曲家只有掌握西方交响乐的技法,深刻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才能真正做到古今结合,中西融合,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除了听,还要提升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天籁”不仅要好听,还要有文化内涵。推进交响乐民族化,既要在作品的内容、形式、旋律上下功夫,又要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近年来,许多本土音乐家创作了许多关于中国故事的交响乐作品,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民族化和本土化了。其实这些人对交响乐民族化的理解并不全面。正如著名作曲家关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作品,只是采用了民乐的题材,简单地随意重复或变化。他们只是简单地用民乐素材,用民族乐器演奏,离民族化还很远。”
交响乐民族化包括很多内容,除了乐曲的旋律要有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曲家创作的深化,使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所以,创作者除了要掌握先进的创作技法和丰富的民乐元素,还要在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锤炼自己,因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就像一把利刃,不是简单地加一些材料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火与水的反复锤炼。
这几年很多乐团都在生活上加紧了努力。如中国交响乐团在云南、福建、重庆、内蒙古等地设立了多个采风创作实践基地,经常组织作曲家在各地采风,创作《哈尼印象》 《彝乡情幻想曲》 《哈尼纪念册》 《哀牢山狂想》 《“云之南”第二组曲》 《山海经》 010-010-10。扎根吴越,浙江交响乐团创作了大量以浙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如《唐诗之路》 《社戏》 《光明日报》等。这些创作实践发出了中国声音,讲述了中国故事,是交响乐民族化、本土化的生动写照。但是有些作曲家还是有些浮躁。为了快速产生民族交响乐作品,他们的创作流于形式,作品缺乏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所以特别优秀的民族交响乐作品,目前还是比较稀缺的。
总之,广大艺术家要依托中国的文化和经验,大胆吸收外来的思想和技法,摒弃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把自己对时代、民族、命运、人性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只有这样,交响乐才能走上“中国创作”的道路。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3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

其他教程

华为视频铃声是来电视频吗?(华为的视频铃声是干嘛的)

2022-9-3 22:09:13

其他教程

鐔婄尗鏁扮爜闊冲搷(鐔婄尗鏅鸿兘闊冲搷)

2022-9-3 22:11: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