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教育(如何理解自然教育)

最近国家公园的建立让人们更加向往自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在你收拾行李去探索自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然教育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做法。
01
介绍
在一个潮湿的春日,一群孩子聚集在森林里,穿着防水保暖的户外衣服和长长的雨靴。他们互相鼓励,一起喊着歌,一起兴奋地举起了一根木头。“嗨,我们来玩捉迷藏吧!”一个小孩大叫着,淘气地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我们要开始倒计时了!”其他孩子也回应了,嬉戏着跑进了树林。
这一幕发生在加拿大的一所森林学校。每天,孩子们沿着小路走向没有围墙的“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他们在森林里一路探索、触摸、感受、冒险甚至犯错,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像普通学校一样,他们在这里发展心智、技能和品行。目前,这种学习模式已经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
这种把自然体验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的思想起源于北欧国家,尤其是丹麦和瑞典。北欧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自然保护条件良好。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户外活动的作用。因此,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孩子们就经常去森林里进行教育活动。即使在最冷的季节,孩子们也会去森林里活动。比如幼儿园日常的游戏、歌谣、舞蹈、读书等活动都是在森林中进行的,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
到了80年代,丹麦和瑞典这方面的各种活动已经成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总结、提炼、升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形成了“自然体验学习”的思想。20世纪末,随着美国人j康奈尔1979年出版的《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被翻译到中国,自然体验学习的许多观点和实践逐渐在中国得到普及和推广,一股名为“自然教育”的实践浪潮在中国逐渐形成。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新冠肺炎疫情下构建人类共享未来新共同体的要求,”自然教育”显示出不可忽视的能力,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02
“自然教育”的概念内涵
对于什么是目前缺乏权威统一定义的“自然教育”,我们先来看几个观点。
李欣等(2017)认为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种类型,是环境教育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一种促进形式,旨在自然环境中主动认识、感知和连接自然。周晨等(2019)强调,自然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尤其是儿童)开展与自然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自然的知识,建立自然情感,养成与自然友好的生活方式,自觉参与维护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关爱地球的行动的教育。王等(2020)认为,自然教育观可以理解为儿童在自然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徐燕芳等(2020)指出,京北自然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将自然教育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客体,以人类为主体,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收集、整理和编织,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有效的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
此外,2019年1月,全国自然教育网正式发布《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定稿)》。在这份文件中,“自然教育”被定义为“在自然中实施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要理解“自然教育”,首先要理解“自然”的含义。基于思想史,自然的概念是复杂而多义的。
在现代语言中,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自然”这个词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人们所体验的“自然”是哲学上的物质意义的自然,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不是作为一个人物,而是作为所有事物的总和,这是就它们作为感官从而体验的对象的能力而言的。因此,自然被理解为所有成像的整体,即除所有非感性对象之外的感官世界”。通俗地说,“自然”是指自然界、自然或自然环境,是不同于人类意识的物质世界、人工创造及其衍生物,包括自然界中人类以外的现象、事物和过程。因此,自然的概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从事物的内在特征到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现象、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
然而,“自然教育”中人们经常接触、感受、体验的“自然”,其实并不是上述“自然”的全部。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自然”都能被人经常触摸、感受和体验,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的源头,形成了“自然教育”的基础。
事实上,“自然教育”所涉及的“自然”往往是:(1)相对狭窄和宏观的自然要素,不借助特殊仪器,仅通过感官就能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如森林和树木、河流、各种动植物及其生命痕迹、风、阳光、云、雨露、潮汐和季节变化等引起的景观变化等。(2)基本分布在普通人能广泛接触的自然区域,往往温和、熟悉、易接近,而不是一些普通人难以到达的自然区域,如极地、沙漠、高山、深海、热带雨林或极端的原生环境。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史来看,“自然”可分为原生自然(第一自然)、人化自然(第二自然)、人工自然和虚拟自然。既包括很少或没有明显人类痕迹和干预的“原生态”自然,也包括经过人类有限改造和利用的乡村、田野、牧场等自然,以及人类利用城市公园、行道树、室内盆栽等自然元素创造的自然。
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教育”的“自然”是人类所衡量的自然,它实际上包括人类的视觉、知觉、范围和领域所衡量的自然要素、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然教育”的“自然”是有特定含义的,而不是广义的“自然”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通过自然,为了自然”的教育。
教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活动在户外进行,强调真实体验;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2)教育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界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学习和认知;它是以自然界中的实物为教材;(3)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自然,最终与自然交朋友。因此,自然教育需要启发人们与自然交往,对生活有态度,对万物有敬畏之心;同时,自然教育也是一种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知性和主体性特征的教育模式。
总的来说,自然教育的关键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较少人为干预和影响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其中“渗透”和发展,从而获得身心、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发展。据此,自然教育可以定义为: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自然体验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心智和品行的教育模式。
03
“自然教育”的国际案例
虽然各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个体发展机会是一个共同的理想。
目前,世界各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地方不仅包括公立学校教育机构,还包括各级幼儿园、非政府组织和私立教育机构等。且教育对象以3-17岁儿童为主,开发了各种独特形式的“自然教育”。
瑞典的森林幼儿园非常重视在自然和户外环境中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它被称为“无天花板、无墙壁”的幼儿园,是以“自然与森林”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场所。1957年,瑞典户外运动协会的创始人Gogstad Flam首次提出了“Skogsmulle”(穆勒,森林之子)的理念,为5-6岁的儿童建立“穆勒式”的学习场所。
1985年,基于“穆勒式”学习的理念,Siw Linde在瑞典创办了第一所“风雨无阻幼儿园”,并确立了以下办学原则:通过亲近自然,满足孩子对知识、活动和归属感的需求;孩子们可以不分季节地在森林、田野、山川、湖泊中一起玩耍,学习如何融入和保护自然;配合家长,保证高质量的户外活动;提高孩子对自然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树立“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瑞典森林幼儿园将大自然视为一个无尽的实验室,用想象中的生物引导孩子玩耍、学习、探索、反思,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从而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孩子们在户外环境中也学会了照顾自己,增强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样,儿童的自然生态视野从个体出发,逐步走向群体协作学习,走向负责任的公民,最终使他们在考虑全球环境问题时能够发挥积极、知情的作用。
随着“森林幼儿园”影响力的扩大,“穆勒教学法”也影响了很多国家,如俄罗斯、黎巴嫩、德国、挪威、苏格兰、加拿大、日本等。
美国形成了“教授自然学校项目”的自然教育实践模式,利用户外自然教育中心、国家公园、森林湿地等领域,将学校教育与自然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体系。
美国的学校普遍开设自然教育体验课。在各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包括参观国家公园和其他受保护的地方),学生可以了解自然并爱上它。同时,在美国不同地区设立了校外自然学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设计系统化、体验式的课程。通过观察、动手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方式,让孩子探索、感知自然的魅力,理解生命和自然的意义。除此之外,美国还有许多专注于自然研究的教育项目,如项目学习树、项目湿地和项目野生。同时,美国还通过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了环境解读和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国家公园中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知识。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自然学校”的概念,并在1996年进一步提出“自然学校宣言”,推动日本露营协会、日本休闲运动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入自然学校的建设。1997年的日本野外教育学会(JOES)、2000年的自然体验推进会(CONE)、2007年的日本生态观光中心、2008年成立的全国森林幼儿园网络联盟等网络团体相继涌现,使得日本自然学校网络不断扩大,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自然教育模式。日本自然学校以“青少年教育、环境教育、自然保护和地方振兴”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日本自然学校的核心是丰富的自然体验活动,旨在培养积极的人性和社会性,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兴趣、关注和意愿。而日本的自然学校并不是简单的强调自然体验活动的学习形式,而是提倡孩子像在正规学校一样,长期在自然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自然学校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活动,不仅强调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开展学习活动,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什么,让学生感受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自然,将自然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最终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真正的生活能力。
随着自然学校运动的不断发展,日本自然学校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社会问题,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不同形式的自然体验活动,如生态旅游、救灾和灾后重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等。为社区培养自然保护人才,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04
标签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回归生活世界,这促使自然主义教育以新的形式回归主流,也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自然体验学习的关注。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儿童直接环境体验逐渐减少,给儿童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自然体验式学习是治愈“自然缺失”的良药!近年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严峻的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教育作为人类核心利益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
没有有效的教育,人类将无法应对全球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在教育体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自然体验学习机会,促进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显然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教育 2030 行动框架》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紧迫性。
自然教育作为20世纪末以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可能成为应对上述挑战的一种新的教育路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表明,自然教育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些要素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教育不仅要建构学生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借助专业知识的传承和观念的激发,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人类生活向前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自然教育将会得到快速而有质量的发展。
作者|黄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有删节原文。
来源:Peopl

其他教程

电子商务师证书报名时间,电子商务师考试时间

2022-9-4 19:47:45

其他教程

描写耳朵非常灵敏的句子(赏析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2022-9-4 19:49: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